霍州陈村窑始烧年代及相关问题初探
2024/3/28 17:58:41

霍州窑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约七公里的白龙镇陈村,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该窑址目前尚未进行过科学考古发掘。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最早对该窑进行调查,1986年临汾地区文物普查队对该窑址进行普查,1989年陶富海与刘秋平又进行了踏察。

霍州窑细白瓷产品与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霍州窑产品内涵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其薄胎细白瓷产品,又以元代器物最具代表性,如后至元五年(1339年)西安曲江张达夫墓出土白瓷单耳杯(图一)。在元代北方地区窑业普遍衰落之时,霍州窑是唯一一处以精细瓷器为主流产品的精英窑场,并有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图一 元代霍州窑细白瓷
由于有自身纪年器的发现以及考古发掘新材料的公布,霍州窑在金代亦大量烧造有细白瓷产品已不存在任何疑问,如大定二十二年(1188年)汾西郝家沟墓出土白瓷盘(图二,1)、明昌三年(1192年)侯马H4M101出土白瓷盘(图二,2)、故宫博物院藏墨书“明昌四年(1193年)”白瓷盘(图二,3)以及甘肃华池窖藏所出白瓷印花盏。上述窑址所出土器物的胎釉、器型与支烧特征与陈村窑址所采集标本完全相符。基于此,学界普遍认为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为金元时期,而金代则为其创烧时期。
 
图二 金代霍州窑细白瓷
1. 郝家沟墓(1188 年)
2. 侯马 M101(1192 年)
3. 白瓷盘(1193 年)

霍州窑粗瓷产品概述
从陈村窑址散落瓷片标本的情况看,除薄胎细白瓷产品外,还存在有大量制作相对较粗的产品,以化妆土白瓷为主流。根据器物特征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多为素面,窄足墙较高,碗盘类器物使用内底涩圈叠烧(图三);第二类则多绘有黑花装饰,宽圈足较矮,碗盘类器物使用内底多粘钉支烧,粘钉较为粗大(图四)。后者由于器物文化因素较多,且有纪年标本进行比对,可以确定为明代所烧。前者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常被忽视,其烧造年代亦未见有学者进行讨论。故若讨论霍州窑的始烧年代,则应先对该类产品的年代进行考证。
 
图三 霍州窑第一类粗瓷标本
 
图四 霍州窑第二类粗瓷标本
笔者于2015年与2018年先后三次对陈村窑址进行考察,采集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并结合山西博物院詹坚、逯斌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曹俊等师友多年来在该窑址的调查发现,以及少量具有代表性的馆藏器物,力图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第一类粗瓷集中发现于2006年所立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保护碑的西南侧山坡断面处(图五),细白瓷与第二类粗瓷等其他器物在该地点极少发现。品种可分为化妆土白瓷、黑釉与黄釉三类。
 
图五 霍州陈村窑址环境
(一)化妆土白瓷
遗存数量较大。该类产品基本特征表现为:胎色偏黄,胎体厚重。胎质较为坚硬,淘洗不精,常见有黑色杂质斑点。多层化妆土较薄且不均匀,外壁均不及底。部分碗底的足端一周施有化妆土。透明釉在外壁止于圈足之上,亦不肥厚,积釉处颜色泛青黄。
 
图六 化妆土白瓷碗
 
图七 化妆土白瓷盏
1. 直口 2. 唇口
器类以碗的出现频率最高(图六)。个体差异不大,普遍呈现为尖唇、敞口、深腹、圈足的特征。足墙较直,于足端转角处斜切一刀,挖足过肩。均采用内底刮涩圈叠烧的装烧方式,涩圈较宽且不规整。由于多见外壁近口沿处留有窑渣痕迹,故推测应为倒置于窑柱的无匣钵裸烧。另有盏(图七)、碟(图八)、温碗(图九)、罐(图一〇)等形制,数量较少。
 
图八 化妆土白瓷碟
 
图九 化妆土白瓷温碗
 
图一〇 化妆土白瓷罐
该类品种的装饰并不丰富,以素面为主。部分碗类使用白化妆土凸线纹表现出类似金属器的出筋效果(图一一)。另有少量白地绘花装饰,多为黑色花纹(图一二,1、2、3),仅有一例为赭红彩(图一二,4)。珍珠地划花非常稀少,见有叶形枕标本(图一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