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考古工作成果与收获
2024/3/28 11:32:36

白马明代窑址群位于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坐落于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之中,白马明代窑址群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6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管会”)在惠阳地区的白马山西侧发现了3处出土古代青釉划花瓷片的窑址。1960年7月,省文管会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以下简称“华师历史系”)对上述地点进行了复查和标本采集,并撰写了《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同年7至9月,省文管会与华师历史系联合文物工作队在白马山古瓷窑以北约5千米的新庵三村周边开展了调查与发掘工作,出土各类遗物4800余件,并编制了《广东惠阳新庵三村古瓷窑发掘简报》。2011年,当地村民在匣斗墩窑址附近修葺农舍时发现了窑炉残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存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残窑1座,并出土大量遗物。
区域系统调查工作情况
过去,对于白马窑遗址群的分布范围、保存状况、遗址性质以及产品传播等方面的考古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2019年7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白马河、西枝江干流及其周边区域开展了新一轮的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发现并复查窑址21处。其中在三官坑、圆墩背、下营、湖洋坑等窑址发现多处废弃堆积、窑炉遗迹,采集大量瓷片、匣钵、垫具等遗物。此次区域系统调查工作丰富了对白马明代窑址群的认识,进一步厘清了窑址群的时代、规模、分布等情况。在本次区域系统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决定首先选择文献中记载明确、工作基础好、规模较大、在窑址群中时代居中的三官坑窑址开展发掘研究工作。
考古发掘工作成果
2020至202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官坑窑址开展了三个年度的发掘工作,先后对窑址的窑炉烧成区、作坊区进行发掘清理,逐渐厘清了三官坑窑址的空间布局、年代性质、窑业技术等问题,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
2020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该年度主要围绕窑炉烧成区开展工作,同时对周边进行勘探,所发现遗迹包括半倒焰式龙窑2座,灰坑8个。两座窑炉均为半倒焰式龙窑,其中,一号窑炉(2020HSY1)保存情况较好,现已原址保护(图1)。Y1为横室半倒焰式龙窑,依山势建筑,整体坡度15°,方向42°。由窑室、窑床、窑门、窑壁、烟囱、窑门前活动面等部分组成,火膛被现代农业活动破坏不存。残长29.5米,各窑室宽3.45-3.72米,前窄后宽。窑顶已破坏殆尽,仅余窑壁,窑壁外侧为红烧土层,残存的砖墙内壁一般涂抹泥硬面,局部残留青绿色窑汗。窑床位于窑室的底部,用细沙斜坡状铺垫而成,其上散落残存的匣钵,残存匣钵平行排列,南北从上到下呈阶梯状,东西14列,南北7排,匣钵间距0.02-0.04米。残存窑室9个,每间窑室两侧各有一道窑门,以及门前走道、两侧包边墙、门前活动面。第一、八、九窑室晚期破坏严重,从第八窑室前端的剖面来看,Y1部分建立在早期废弃堆积之上。该类型的半倒焰式龙窑在广东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同时亦通过勘探明确了三官坑窑址作坊区的位置。
 
图1
2021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该年度在发掘窑炉烧成区的基础之上,亦对作坊区北部实施了局部清理。在窑炉烧成区发掘半倒焰式龙窑1座,在作坊区发现房址1处,灰坑2个、砖池2个、灰沟2条。三号窑炉(2021HSY3)位于作坊发掘区的北侧,直线距离约15米,其窑尾与一号窑炉(2020HSY1)东西相对。亦为半倒焰式龙窑,平面呈长条形,头窄尾宽,由9间窑室、1座火膛、3间出烟室以及对应的护窑墙、过道、窑前工作面、窑旁置物台等构成。整体保存较好,全长约26.5米,平均坡度18°,方向118°。窑炉前后经过三次改造,在第五窑室、第六窑室、第七窑室均发现了后期改建的墙体。根据发掘情况判断,Y3的使用至少可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