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局批准,2022至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霍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陈村瓷窑址开展了首次考古发掘工作。
调查勘探 
陈村位于汾河西岸台地上,窑址的保存现状总体较差。窑址主体从陈村小学一直延伸至村南南沟一带,窑址大部分现被陈村旧村的房屋、院落、硬化路面等覆盖,少量地块为耕地。陈村基本位于汾河阶地边缘,汾河河道在西岸变宽,历史上河岸线摆动较为频繁,窑址就在汾河的冲刷洗礼中残存了下来。考古队依据陈村历史卫星影像、现状实测图和陈村地表现状,将所有调查区域分为地块、房屋、庙宇三类,分别编号建档,逐地块调查登记。野外调查面积40万平方米,基本上掌握了陈村房屋地块归属信息和窑址分布状况。
勘探工作按照最小地块为单位开展,依据地块面积、地表附着物等选择可勘探区域,合理布孔,做到以最少探孔,了解地下堆积走向和性质。普探面积约26000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布设探孔3000余个。
通过半年的野外调查和勘探工作,基本确定了陈村窑址的分布范围,了解了窑业遗存分布规律。勘探过程中发现多处瓷片、炉渣等窑业堆积,确定不同时期窑炉12处。勘探工作对陈村瓷窑址的年代、堆积内涵及分布状况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后续发掘工作的选址奠定了扎实基础。
陈村瓷土矿源专题调查面积约2平方公里。主要调查区域为霍州窑址西部山区,山沟里发现1处瓷土埋藏区,从而确定了霍州窑瓷土原料来源。
 
陈村窑址地貌(东北向西南)
窑业遗迹 
在前期系统调查和勘探基础上,选择8个地点发掘,发掘面积共计600平方米。揭露出金元明时期窑炉9座、作坊9座、灰坑40个、沟2条、井1个等多处窑业遗迹,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取得了重要的收获。现将各时期的窑业遗存举例说明。
金代遗迹以D25地块金代作坊(F1、F2)为例,两座作坊均位于地表以下5.9米,上部有厚达3米左右的二次堆积,表明这里早期窑业废弃后曾有过大规模的扰动行为,明清时期又在此处烧瓷。
 
D25地块发掘区三维模型(西北向东南)
F1位于发掘区的东南角,坐西朝东,只揭露出两道匣钵墙,后墙南北向,墙长2.1~2.4米,高1.3~1.56米;北墙上半部分有倒塌,向东深入东隔梁,现存长2.5米,高0.45~1米。作坊的南墙应在探方南壁中,已揭露作坊内空间东西长3.06米,南北宽1.5~2.2米。
F2位于F1北部,坐西朝东,与F1有一定夹角。由东西向一道匣钵墙和一道砖墙组成。南匣钵墙为匣钵与砖石混筑,东西长4.7米,高1.2米,西半部分为直立,东半部分已倒塌;北墙为砖砌,砖呈现被火烧过的红色或黑色,应为窑内用砖的二次利用,现存3~8层砖,东西长3米,高0.3~0.6米。已揭露作坊内空间东西长5米,南北宽2.6~2.75米。F2前后均深入探方东西壁中。两座作坊的开口深度基本持平,为寻找金代窑业提供了标高参照。
元代遗迹以F20地块Y1为例。Y1在生土中掏挖火膛、过洞式通风道。窑床依生土而建,窑床以上全部不存。火膛呈月牙形,内径长2.25米,宽7.5米,壁厚17厘米左右,深1.05~1.25米,火膛上部一周由耐火材料残砖垒砌而成;通风道呈拱形,高0.95米,宽0.7米,进深1.3米。火膛及进风口内填土为煤灰渣,出土物以细白瓷为主,可辨器型有折沿盘、高足碗,敞口碗等。Y1通风道朝向东北,其打破的Y2形制与Y1相似,唯方向朝东南。由于发掘面积所限,推测这里应是依据生土原始地形而随地形掏挖的窑炉,并没有统一的朝向规划。
 
F20地块发掘区航拍(上为北)
明代制瓷遗存以D7地块发掘区为代表。D7地块经过两年的发掘,揭露出一处由一座窑炉和三孔砖券窑洞构成的明代制瓷窑场。整个窑场位于坐西朝东的平台上,西部为高于窑场的阶地断崖,东部边界为断崖,北半部已坍塌。窑炉位于区域内东南角,其北部并列三孔窑洞,由南向北依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