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厂的内部结构就发生了变化。
二三线的工人有做保管的、搞管理的,1400人里有600个二三线人员,管理者就有160个。这样就很严峻了,一线的工人特别少,特别是骨干力量就更少了。它变成了高就业,低工资。那么这是内部厂的结构变化。
 
当时我面临着这样的外部与内部结构,那么这个企业就得改,已经到了你非改不可的情况。有人说不要改,保留十大瓷厂。
因为十大瓷厂曾经非常辉煌光荣,也很有贡献。出口创汇在整个国家五十年代立了头功。当时我们中国出口的东西很少,陶瓷倒是遥遥领先。景德镇陶瓷出口量占整个国家出口量的1/3。我们出口有贡献啊,所以景德镇变成省直辖市。
 
改革开放以后完全要靠自己生存。我们就转移到市场经济的生存、发展、竞争的机制里面。所以我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当厂长的,很困难。特别是那个时候我不大会当厂长,我当时是采取了几个办法,一个是搞改革,并在前面领导的基础上加重了改革的力度。
我首先挖掘生产潜力。当时这个厂有40个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毕业生,他们来了这里就在车间,那些学生里面很多是有创作设计能力的,等于是提高了车间的技术力。
 
(雕塑瓷厂1990年代门头)
另外要把企业形象搞起来。企业形象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很多店,特别是现在新的店,都很注意自己的企业形象。
这一张是以前雕塑瓷厂的门楼,是刘清云设计的。这个门楼很好,很有艺术性,前面很开阔。上面这个人物是徐波做的,黄永玉指导的,所以整个门面非常好,很有艺术性。后来那个门改掉了,换成了比较传统的这个门。
 
我为了把企业形象搞起来,这里边碰到一个困难,就是明青园(2000年后改为“明清园”)。明青园本来是一个俱乐部,之前开职工大会都在那里开。当时我看到这个环境很好,有一个叫做江西省投资公司贷了200万给我们,就搞了这个项目。


这个地方高低错落,有山有水,原来这里有个水车,水流下来会冲动水车。是一个可以做茶楼的地方,也能住休。里面一个民宿,民宿里有个茶厅,有做瓷器的、做茶楼的、还有一个做餐饮的。
我们可以利用它把企业的形象搞好,变成一个旅游圣地。
 
(初期的明青园并不是现在有三点水的,取谐音叫做明青园)
明青园建设当时有一些人赞成,也有一些人反对。我们知道没有企业文化,哪来的企业精神,所以这200万我们到乡下收了很多东西来,就有了不少古迹的异地重建。
 
这是前面那个楼门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师是黄浩,我们的一个局长。他的设计得了全国民居设计的第三名。他这个设计很成功。这明青园里面还有一个道光年的建筑,一个明代的门懿,整个企业在乡下买了20个门。
明青园里很多古迹都是乡下买来的。而且花的钱不多,买下来异地保护。所以这一块对于整个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一下子打起来了。那有意见的人,后来慢慢地也就理解了这个。
 
这个门设计的意图是我们厂在过去是以生产福禄寿三星、关公、观音为主的,他就把这些浓缩到明青园里边。


明青园一进门就有一个三星碑,就是福禄寿三星,再进来有个亭子叫钟瑞亭,左边还有一个观音堂,现在弄倒了,也不怎么去管了。
这是个道光建筑,每一个木桩都编了号。这些编号的东西,一个一个对的非常准,很完整地把它买来,并且重建了。


这个颜色比较正一点,后来他们那些承包的人又乱改了。你看,他就乱涂成红色了,缺乏对文化古迹的理解和尊重。这里的明代门懿,全部是明代的石刻,这种雕琢,非常的精美完整,很有历史。
 
这些清代的砖雕是从婺源买来的。婺源当时在文化大革命,他是用泥巴护的,护起来外面盖了一个棚子,所以保留得非常好。
前面的门楼里,有一个古建筑叫关公亭。原来这里是摆了一个关公在上面。上面写了敬义堂的一个牌子现在不见了。这个关公亭也是从乡下搬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