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碗之上的塔罐用彩方式即为前文提到的赭地白花器物。
 
山西介休博物馆展示的的一对金代点赭彩的兽面埙则是一种民间吹鸣乐器,这对埙则充分显示了介休窑工匠的技艺别具一格、装饰技法多样,用赭彩点缀增添了兽面纹饰的雅致、生动,独特的地方风格无以伦比。
介休赭彩瓷纹饰题材总体不够丰富,但民俗、乡野风格浓郁,多为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花草、鱼纹一类,应用最多的就是鸟羽纹风格的画花纹饰,视觉效果朴素、清新,这也是介休窑应用风格最广、工艺延续性最长的一种纹饰手法。其中花草纹画花多为写意画法、笔锋粗犷,自然随意,乡俗气息浓重,一般也讲求不严格的几何对称性布局,有适当差异变化。折枝类题材画法中叶脉相对瘦长,枝干常采用S形或向心旋形勾画,布局紧凑时类蝌蚪形,鸟羽纹则作规则发散状,洒脱飘逸而不散乱,似凤尾竹、似彩蝶,又有如展翅滑翔的鹰翅般传神,料彩随笔锋走势而深浅有致,罩透明釉后,与白地相映成趣,也集中体现了介休窑纹饰简约、疏朗的整体风格。这类赭彩瓷中一些少量贴近小写意风格的纹饰,如下图的花草鱼纹盆中枝叶、花朵、鱼纹等,与绘画结合融入了简单的针挑刻划工艺,用硬质尖锥状工具在已经绘画好的轮廓内划至化妆土层,勾勒出叶脉、花瓣、鱼纹等,图十六的花草纹标本亦为同类,完美展现出简单的纹理,线条动感流畅,在平面空间之上展示层次感,这种刻划工艺的应用也为介休窑剔刻技法的大规模使用奠定了基础。
 
当采用“双彩”模式时,赭彩部分往往作为中心纹饰,大多仍是单体折枝花题材,这种疏朗写意画法也是介休窑画花装饰中应用最广泛的手法,特点鲜明,往往以牡丹纹为蓝本,创意、布局、构图等基本相似。几乎无交错、繁复的组合,每枝每叶几乎均是一笔勾花完成,风格同样简练,比单色赭彩时体现的艺术风格有较大不同,激情、灵动的画面效果更强,风格更加洒脱,整体布局更加协调,线条更加纤细修长,甚至略显夸张,但生动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更加淋漓。
 
二、彩料特点
介休窑赭彩瓷属于釉下彩绘瓷,器物利坯成型后,施化妆土,在化妆土上描绘纹饰,罩透明釉一次烧制成型,其赭彩色调变化较多,大体有深褐色、咖啡色、橘红色等,各类型也深浅不一,描绘时因彩料浓稠,往往随形凸起,有一定立体感。



以往,在各种零星的文章资料中偶尔提到一种介休窑的白地红花纹饰器物,在没有文章配图比对的情况下,往往给人一种迷惑感,现在出土实证较多,基本可以断定这些文字资料中所提到的红花器物即为本文所述的赭彩瓷一类,不过因料彩呈色差别而造成的文字叙述歧义而已。
 
三、介休赭彩瓷鉴赏中的一些问题
1介休赭彩瓷断代问题
介休洪山镇窑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发现后,综合史料记载与山西考古所发掘的实证进行分析,得出介休窑创烧于北宋早期。
17宋代资料宝库之一的“宋会要辑稿”“食货”篇有明确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介休洪山“磁税务”纳税七百三十六贯,同期仅比河北定窑曲阳“磁税务”的八百一十一贯略少些许,足以推断介休窑在北宋(960~1127)享国167年间应该产量是非常巨大的,另介休窑受磁州窑的影响,在山西诸窑中较早采用白底黑花绘画技法,在白底黑花的成熟基础上衍生创烧出赭粉彩绘产品并非难事,基于此,白地赭彩品类在北宋年间的出现是否会很晚?产品产量是否又很少?这自然涉及一个断代模糊的问题。
本文提到的赭彩瓷只是介休窑众多产品中的一个釉下彩绘瓷的分支品类,而作为独创产品,各种出版物、公开的文献资料中均只是零星提起,暂没有学者与文博机构归类将之作为专项进行研究,更没有公信的研究成果面世,现在能看到的馆藏品也仅局限于山西境内少数几座博物馆与私人艺术馆,除介休博物馆一件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