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窑赭彩瓷
2023/9/24 16:24:49

介休,位于晋中平原南麓,是素有“三贤故里”之称的一片厚土,因春秋时有“割股奉君,不言禄”的晋国名士介子推死后葬休于此处而得名。介休境内的洪山有一座专为开发治理洪山泉水灌溉而建成的“源神庙” 宋代第三位皇帝真宗赵恒掌政期间,大中祥符元年在庙内立碑,由赵珉、徐赟(yūn)二人合撰四六文,铭《源神碑记》,除大篇幅记载了当地风景地貌、制水功绩外,碑阳徐赟撰文部分的文中也有“炉灶吹频,洙风扇出。高士云集,兴船频届。陶剪翠珠,名彰万载” 碑阴有“瓷窑税务任韬”和“前瓷窑税务武忠”的文字记载,这些零星的篇幅文字却真实地记录了一座名窑当时的盛景。除厚重的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风景之外,因当地河流、瓷石、煤炭等资源充足,在历史长河中不世出的诞生了窑火延续千年、世人瞩目的一代名窑——介休窑。
 
历史上北方多战乱,而介休窑作为独立窑场,从宋初至清代,到民国断烧,烧制历史跨度大、从未间断,在北方实属罕见,是名符其实的“三晋瓷都” 其工艺多样、产品丰富,创造了无数佳品,在北方陶瓷工艺史上地位重要。
 
介休窑博采众长,在发展较早的磁州窑、定窑的风格基础上,并借鉴融合了山西境内诸多其他窑场的工艺技法,逐渐形成了自己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在山西诸窑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产品质量好、风格鲜明的,每作为重要品类被大量收录于各大博物馆与私人藏家,其中山西省域内的山西博物院、介休博物馆、晋中榆次区的道莅艺术馆等公众机构均把介休窑产品作为山西古陶瓷的代表进行重点展示。
介休窑的宋金时期产品公认最佳,在烧制白瓷的基础上,尚有大量釉下彩绘的白地画花器物,纹饰工艺上仍在山西诸窑中出类拔萃。其中一个品类更是以质朴的风格、独特的艺术内涵,深深吸引着古陶瓷爱好者的目光,这就是介休窑的釉下赭粉彩绘瓷。
 
2013年CCTV4《国宝档案》栏目曾推出两期介休窑的专题,其中一期栏目介绍的对象即为宋代介休窑的一件赭彩画花瓜棱罐,片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民俗风格的日用品与当地百姓的审美方式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能够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地域特征。
这种赭彩技法是山西窑口的特色装饰风格之一,河北、河南地区磁州窑系制品中采用“柿红彩”装饰则出现在元明时期,除介休窑外,山西境内也只有有霍州窑、交城窑、长治窑等少数窑场出产少量这类赭彩产品,唯介休窑应用最为广泛,产品质量尤为上乘。
介休窑的赭彩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白地赭彩画花类型,另外一种是赭彩为地,白粉绘画纹饰,而后者相对较少。两者共同特点是均施用化妆土,化妆土的应用,直接提高了产品美洁度。因介休窑大宗产品均面向民间百姓日用需求,则降低成本采用混合坩石为胎质的大部分产品胎质颗粒粗糙,呈灰褐色,折中方法就是利用化妆土掩盖胎质缺陷,既可美化胎体白度,又可使之器壁平滑,更使得彩料纹饰与洁白器身相互映衬,取得突出的视觉效果。
 
一、 赭彩产品类型与纹饰特征
介休窑赭彩产品涵盖广泛,以罐、盆、壶、瓶、盘碟等为主,基本多是民间百姓日用品,绝大多数介休窑日用功能的赭彩瓷在器形上与同类白瓷并无二致,即使一些特殊物件,也没有证据表明为赭彩瓷类的专属器形。宋金期间的赭彩瓷基本单一采用赭粉彩料描绘纹饰,金代期间也大量出现与黑花纹饰混搭,以赭彩作为中心纹饰的双彩产品,常见于瓷枕、盘、粉盒等物件。




除大量实用器之外,也偶见其他特殊器物,如下图赭地白花组合式塔罐。
 
这件塔式罐应为与宗教色彩相关的特殊明器,与唐代流行制式已有较大演变,用途一致,寄语亡者在冥界的富足生活与来世超生,是本土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宗教文明结合的产物。此件立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