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瓯窑史 半部在永宁
2023/9/15 12:49:34

永嘉的前身叫永宁,是温州最早的行政建制,县治在瓯北,史籍着墨寥寥,也没什么可辨识的遗迹。瓯窑,作为中国最早的窑场和青瓷之一,诞生于永宁,有望弥补永宁文史资料之不足而成为永嘉早期历史文明的芯片。
永宁县初立于瓯北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扬州会稽郡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设永宁长、丞、尉,是为温州建县之始。县治设在贤宰乡(今永嘉瓯北),“贤宰乡在县东北七十里,有浦通江达城,以旧永宁县初立于此,后与永嘉县分治亦在此,故名”(《温州弘治府志》)。东瓯乡的名称应承继自东瓯国,永宁县治或许就建在东瓯国都城遗址之上。“昔有东瓯王都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南朝《永嘉郡记》)。瓯北,无疑是温州历史上最早的“都市”和政治文化中心。
 
史籍中关于东瓯和永宁的记载
建安四年(199)和三国时期,相继从永宁县析出“三阳”(松阳、罗阳和横阳)。东汉末年(189-220),烽烟四起,中原世族纷纷南迁避乱,并远遁永宁。三国归晋不久,中原大乱,西晋元康元年(291),又有不少北方的世族大户南下落户永宁,令瓯北小城“蓬荜生辉”。怀帝五年,发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大批北方豪门大族大逃亡,“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南逃到永宁的亦不在少数,以致偏安于一隅的瓯北,“一片繁华海上头”。由此可见,汉末魏晋时期,北方世家大族不断迁徙到永宁,为东瓯故国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大量资金,推进了瓯窑的初创和发展。
东晋太宁元年(323),永嘉建郡,领永宁、安固(罗阳)、横阳、松阳四县。尽管永嘉郡城在江南,但永宁县治却一直在江北不变,直到唐初贞观元年(627)为县治在江南的永嘉县所兼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永嘉百姓家。担任东晋永嘉郡守的不乏门阀贵胄子弟,如谢毅、王羲之、孙绰、 司马逸(一说谢逸)等,从而为永嘉(宁)带来文化昌明,诚如明初温州知府任敬《温州府图志》所序:“尝考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明永嘉赵见《王右军祠祭田记》:“晋穆帝时出守吾永嘉。政尚慈惠,民甚德之”。
温州最早的志书,系晚清辑佚的南朝《永嘉郡记》,汉晋史籍中有关永宁县的记述,仅有只言片语且语焉不详,但从发源于永宁的瓯窑器物上,却有可能解读出更多永嘉早期历史的信息。
瓯窑青瓷出永宁
瓷器,源出浙江。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同样,一部瓯窑史,半部在永宁。《山海经》所述“瓯居海中”的“瓯”,尽管字面上是指“瓯越”分布的地理区域,但《温州通志》更倾向于是指当时的族群中心,“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晋郭璞《山海经注》)。按明代杨慎《山海经补注》所释“即海之岐流”的思维,“瓯”的中心区应该在“瓯水”(楠溪江)和“瓯江”交汇处的瓯北。作为族团名称的“瓯”,亦当得名于“瓯水”。“瓯维古国,因水著称”(孙诒让《永嘉郡记辑本·序》)。源自“瓯水”之畔的青瓷窑口,自然被后世冠之为瓯窑。
 
几乎在永宁立县的同时,千年瓯窑曙光初现,并由印纹硬陶发展为成熟的青釉瓷器。1985年,永嘉原东岸乡发现三处东汉中晚期的陶瓷窑址:芦湾村小坟山脚窑、芦田村殿岭山窑和箬岙村后背山窑,均处于楠溪江下游东岸的山坡上。虽然破坏严重,但仍能分出相对早晚,并可相互衔接。
时间最早的是殿岭山窑,产品属几何印纹硬陶,以大型的罐、瓿、罍等器型为主,具有仿青铜器的倾向,纹饰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