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生产贸易状况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图二〕奇石窑、文头岭窑、石湾窑和西村窑相对位置
二、南海窑址的新调查
南海窑址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考古工作和相关研究却比较滞后。此前,对佛山南海区的奇石窑和文头岭窑仅做过一些调查和少量试掘工作,并未有正式的考古发掘,其具体窑业生产的文化面貌不清,发展序列不明。同时对“南海官窑”和佛山石湾窑的具体概念认识也是模糊不清。在往年考古工作的基础上于2021年9月开始的调查,重新确认了南海两处窑址的基本范围,并采集了一批文物资料,掌握了两处窑址窑炉的基本形态,对往年考古工作的认识有了一些修正和补充。
(一)奇石窑
奇石窑是1970年代由南海文化馆的同志发现的。据佛山市博物馆早期调查工作报道,该窑址范围很大,从村北的虎头岗至南面东平河口约3公里的沿河小山岗,几乎都有古窑发现。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在开挖环山沟水利灌渠工程时,发现不少地段的陶瓷残片堆积有七八米之深。该次调查重点为奇石村南的桃园岗(原称荔枝岗,位于现立文物保护标志碑的厂房一带)。当时发现了两种窑:一为圆形窑,类似广东农村的石灰窑,面积很小,直径仅2米多一点,窑砖为长12厘米、直径6厘米的圆柱体;另一种是斜坡式“龙窑”,方窑砖,面积较大,由于没有发掘,具体结构尚不清楚。这两种窑,以前者较普遍,时间也稍早,在一个小土岗上,当时还发现一“龙窑”压着一个圆形窑。陶瓷品种有碗、碟、盆、罐、壶、埕、炉、魂坛等,制作较粗糙,胎质为灰色或灰白色,间有胎质细致洁白者,但数量较少。未发现匣钵。和石湾大帽岗一样,这里的焙烧方法也是采取重叠垫烧,不少碗、盆、碟等器物上仍残留垫烧泥块。奇石村古窑址最南端在东平河入口处,东北岸有小山岗两处,一名肖家岗,一名王借岗。这两个山岗也发现了窑址,所出器物与奇石村相同,窑的形式也是圆柱形窑砖垒起的圆形小窑。
2021年9月,调查队重新来到小塘工业大道西侧的西门村中间岗以南的文物保护标志碑处,此处即1985年《南海文物志》提到的桃园岗(荔枝岗)。但现场仅见被围栏保护的标志碑,周边全被厂房覆盖。标志碑所在的遗址位于西门村南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根据旧有地图和航拍图显示,此处原有一小岗。该地旧称石头庙,但当地人表示未见有庙。1960-1970年代,该地及周边多大量裸露的陶瓷碎片堆积及废弃的龙窑窑址等,是当时本地人大量采集陶瓷瓦片外售给制陶厂的地方,如今现场却已见不到一片残砖片瓦。原设有横水渡码头,后建设搅拌站,加之随后建厂,原址已被覆盖。标志碑旁边的公告对遗址分布的描述是西门村南北、石头庙、桂林园一带。《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所记范围为“从村北的虎头岗至南面东平河口约三公里的沿河小山岗”,而中山大学历史系所记范围较为模糊,但应该跟该文一致。经调查队在奇石村和西门村实地走访,发现当地人未有虎头岗一说。1960年代测绘地图上奇石村东南标注有“宝头岗”,当地人称“宝石岗”,距南面崩头岗直线距离正好3公里,距东平河口约3.5公里,因此《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应是错把“宝头岗”记成“虎头岗”。此次调查范围远比上述范围大:向北到达奇石东北的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原桃源村桃源岗);向南涉及塘头村塘西村后岗,到新境村的佛径和曾家地区;再向南至小塘工业大道东侧奇石村和西门村一带岗地,该地亦为现存窑址和陶瓷片堆积主要分布区域;继续向南进入五星村,走访崩岗头、华木、肖家和林家等自然村和岗地,基本都是零星的发现,肖家、林家等岗地已不见早年调查发现的丰富堆积。
此次调查已经很难发现窑炉等具体迹象,亦未发现圆形小窑,仅在西门村、北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