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柳沟新村西南隋唐制瓷遗址发掘简报
2022/9/12 12:13:54

关键词:宁阳;隋唐;制瓷遗址
摘要:2018年6~8月,为配合董梁高速公路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泰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对宁阳柳沟新村西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出土大量窑具及青瓷器残次品,遗存年代上限可到北朝晚期,下限可到唐代中期,以隋代遗存为主。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北朝至唐代制瓷业提供了新材料,也补充了山东地区古代瓷器生产的发展序列。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泰安市。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为低山、丘陵,西部多为平原。柳沟新村西南遗址位于宁阳县东北部葛石镇柳沟新村西南约100米处。(图一)地形为山前台地,地势北高南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70米,面积约14000平方米。
 
2018年6~8月,为配合董梁高速公路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泰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对柳沟新村西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遗址南部共布5×10平方米探方6个,编号T1~T6,实际发掘面积302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0座、灰沟6条和井1眼,(图二)出土青瓷器和窑具共计12000余件,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
遗址地层堆积比较简单,以T6西壁为例介绍。(图三)
 
T6北部有一现代扰沟,系取土形成,含较多现代垃圾。
第①层:耕土层。浅灰褐砂土,较疏松,含大量植物根系和少量青瓷片、窑具和现代砖瓦块等,厚10~15厘米。
第②层:黄褐色砂土,较疏松,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粒、烧土粒、草木灰及较多的青瓷片、窑具,厚10~20厘米。开口于此层下的遗迹有G5。
②层以下为黄褐色生土,较致密,含有大量铁锰结核。
二、遗迹
(一)灰坑
共10座,规模均较小。其中圆形坑4座,近长方形坑4座,另有2座形状不规则,以H3、H6最为典型。
 
H3 位于T1东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形状呈圆形,直壁较规整,平底。直径1.30米,深1.50米。(图四,1)坑内堆积为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含较多草木灰、烧土粒和少量瓷片、窑具。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杯和高足盘等,窑具有支钉、垫圈、支柱。
H 6 位于T3东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形状呈长方形,直壁较规整,平底。长1.20米,宽0.80~0.86米,深0.80米。(图四,2)坑内堆积为浅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含较多草木灰、烧土粒及少量白色瓷土颗粒、瓷片和窑具。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高足盘,窑具有支钉、垫圈。
(二)灰沟
共6条,平面形状多呈长条形,以G4、G5较为典型。
G4 位于T3内,开口于②层下,打破G5和生土层。南北走向,平面呈长条形,沟壁斜内收,底部高低不平,未见加工痕迹。发掘部分长4米,宽0.90~1.16米,深0.34米。(图五)沟内堆积为黄褐色黏土,疏松,含少量草木灰、瓷片和窑具。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杯、高足盘、罐和器盖等,窑具有支钉、圈和支柱。
 
G 5 位于T3、T4、T5及T6内,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东西走向,平面呈长条形,沟壁斜内收,底部高低不平,未见加工痕迹。发掘部分长28.40米,深1.50米。沟内堆积分为3层:第①层,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含少量红烧土、草木灰,厚0.45~0.60米;第②层,浅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含少量红烧土、草木灰,出土瓷片和窑具,厚0.20~0.50米;第③层,黄褐色砂土,疏松,含较多草木灰、红烧土及大量瓷片和窑具,厚0.50~0.90米。(图六)出土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杯、高足盘、盆、罐、碟和盘口壶等,窑具有支钉、垫圈、支柱和窑壁等,其中支钉近11000件,垫圈300余件。
 
(三)井
J1位于T2东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圆形,井壁用石块、砖块垒砌而成,底部为山体,表面有数道人工錾刻的凹槽。井圹直径1.50~1.60米,井口直径0.68米,深1.50~1.64米。(图七)井内堆积为灰褐色黏土,较疏松,含有少量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