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收缩,据此可以判断这三件样品的烧成温度应当在900~1000℃之间。
四、讨论
 
(一)黑彩颜料
前曾述及,根据以往学者对新石器时期彩陶黑彩的研究,绝大部分黑彩都是由含铁、锰的矿物原料绘制并烧成的。这其中含锰矿物的加入对于颜色为黑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黑彩基本上都含一定量的MnO,而单纯铁矿物着色的彩陶,通常为红色至褐色。但本次分析的屈家岭遗址这类蛋壳黒彩陶和这些普通的彩陶显著不同,根据上述科技分析结果,其黑色表面层中基本不含锰,为铁离子单独呈色,且其表面已经完全呈现玻璃态,这表明呈色原理与后世的黑釉瓷器的黑釉应该完全一致。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对屈家岭先民们制陶工艺水平有新的认识,也对我们进行黑釉的溯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发表的马家窑文化[9]、仰韶文化[10]、大溪文化彩陶[11],屈家岭文化以及古希腊黑绘陶(Attic Pottery,图七)成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图八),并制作Fe2O3-MnO-Al2O3的三维散点图(图九)。从图中可以看出,屈家岭文化蛋壳黑彩陶与希腊黑绘陶黑彩成分比较接近,并且黑色表面层都完全烧成了玻璃,而与其它文化类型的彩陶差异较大,说明二者在原料选择上非常一致。

 
古希腊黑绘陶是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黑彩颜料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然后入窑烧成,烧成后其图案特点类似剪影,非常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这种黑绘陶约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由于这类陶器在古希腊时期乃至欧洲古典时期的陶瓷文化艺术和制陶工艺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引起了欧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Noble JV[12],Hofmann U[13],M.Maggetti[14], Y.Maniatis[15],P.Mirti[16],Tite M.S[17]等学者对其成分和工艺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我们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古希腊的这种陶器的黑彩和屈家岭蛋壳黑彩非常类似,与胎体相比,都表现出较高的Al2O3和Fe2O3含量;而黑彩本身都已烧成玻璃化,且是铁离子呈现了黑色。古希腊黑绘制陶的黑彩原料通常被认为是选用了高铁和低钙特征的伊利石—高岭土类型粘土,再经过反复淘洗后得到颗粒度非常细的部分作为黑彩[18]。屈家岭黑彩的成分特征与之相似,因此屈家岭蛋壳陶黑彩的选料很可能也是这类伊利石—高岭土类粘土。
 
(二)烧制工艺
从外观上看这些蛋壳黑彩陶的露胎部分,全部呈现橙红色,这说明胎体应当是在氧化气氛下烧成的,但黑色表面层由于是铁离子单独着色,并且已经烧至玻璃化的黑釉状态,这只能是在还原气氛下烧成,表明这一类蛋壳黑彩陶应当经历了至少两次烧成,即在还原气氛下形成黑色表面层后,还要将胎体再次氧化回红色。在所取样品中,比较特殊的12号样品,它的胎呈灰色,表面黑色层已经玻璃化,表明其和别的样品不同,是完成还原气氛烧制后,未再进行氧化烧成。我们取了该样品的一小部分在氧化环境中重烧至950°C,并持续两小时,取出后胎被充分氧化回红色,表面的黑色层玻璃化更完全,光泽更加明显(图一〇),和其他黑色层非常类似。此外,通过对2号样品胎体截面的观察可以发现黑色玻璃化层覆盖下的胎体部分仍然呈现黑色,但未被黑色层覆盖的另一侧则呈现红色(图一一)。这说明在黑色表面层在还原气氛下玻璃化后,陶器的确又被再次氧化使得胎体变红,但氧化时间可能较短,因此只有暴露的胎体表面被氧化回了红色。由于黑色层已经完全玻璃化,阻挡了氧气通过,从而阻止了其下的胎体进一步被氧化,因此其下仍保留了还原气氛时的灰色。
 
通过以上重烧实验我们推测,屈家岭蛋壳黑彩陶的烧制应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氧化—还原—氧化”。首先将施加好黑彩颜料的胎体,在氧化环境下烧至一定温度;再通过往窑内或燃烧的燃料泼水,又或是添加比较湿的柴等方式,使得燃料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