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遗址史前黑釉蛋壳陶研究
2022/6/24 16:33:54

摘要:屈家岭遗址发现了一类黑彩或黑衣蛋壳陶,制作精美。通过显微观察、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等分析了这些蛋壳陶,结果表明其黑彩工艺与普通黑彩陶工艺完全不同。普通黑彩均为铁锰矿物致色,而蛋壳黒绘陶表面黑彩已烧成黑色玻璃。比较分析可知这类“黑釉”陶与公元前6世纪希腊黑绘陶(Attic Pottery)烧成工艺基本类似,均采用“氧化—还原—氧化”三个阶段(ORO)的烧成工艺。在还原阶段使高铁的精细黑色表面烧成玻璃化黑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高温黑釉陶瓷,体现出屈家岭文化先民已经掌握相当高超的陶器烧成技术,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了将近一千年。
关键词:屈家岭遗址;蛋壳黑彩陶;高温黑釉;三阶段烧成工艺
屈家岭遗址发现了一类黑彩或黑衣蛋壳陶(图一),其胎仅厚0.1~0.2厘米,代表了当时快轮拉坯成型技术的极高水平,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较早使用快轮拉坯的陶器之一。这种蛋壳黑彩陶“器形有碗、杯两种,彩绘以黑、红两色为主,常有内彩,纹饰图案有网格纹、棋盘格纹、旋涡纹、羽毛纹等,有些彩绘不用线条却显出浓淡层次,具有晕染的作风……” [1]。在较屈家岭文化早的油子岭文化遗址同样发现了同类施有黑、红彩的蛋壳陶,说明屈家岭文化这一类蛋壳黒彩陶的制作和使用源自油子岭文化。
 
新石器时期彩陶的黑彩绝大部分都是使用一类既含铁也含锰的矿物原料,其颜色由铁、锰元素混合着色形成。严小琴等对半坡遗址彩陶鱼纹盆上的黑彩分析表明其主要来源是含有一定量锰的灰黑色磁铁矿[2]。崔天兴等对河南淅川沟湾遗址仰韶时期彩陶黑彩的分析表明其显色成分主要为磁铁矿、少量赤铁矿和方铁锰矿[3]。陈晓峰等对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器的黑彩颜料的分析显示除磁铁矿与黑锰矿外,还有少量的锌铁尖晶石[4]。钟黎、肖永明等分析了青海省化隆县纳卡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认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阶段的黑彩以磁铁矿及黑锰矿为主,而马厂阶段的偏紫色黑彩则以赤铁矿及黑锰矿为主[5]。李文杰和李敏生等对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彩陶研究指出,其黑彩和棕彩的着色剂是铁和锰,并认为当地丘陵地带红黏土地层下的河卵石层中有扁球状的“铁锰结核”应是黑彩颜料。郁永彬等对大溪文化中堡岛遗址黑彩陶进行分析,发现其黑彩主要物相为生赭[6]。这些黑彩虽然烧制之后与胎体结合更加紧密,但表面并未玻璃化,仍然较粗糙、吸水、无光泽。
但屈家岭文化的蛋壳黑彩陶其黑彩或黑衣部分与上述黑彩形态则完全不同,其表面光泽感非常强,极具玻璃质感。因此,为进一步了解这类蛋壳黑彩陶的成分、制作工艺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对该遗址出土的此类陶器进行了科技分析,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成果。
一、样品介绍
实验所检测样品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此次共分析屈家岭遗址2016年发掘出土的蛋壳黑彩陶杯残片20件,出土单位均为2016HQQH304,样品照片见图二。
 
样品外表面为黑彩绘出的图案,而内表面则通常施满黑色陶衣。绝大部分胎体呈红色,仅编号12、15两件样品胎体呈灰色,可能属于烧制未完成的半成品。胎体壁厚仅0.1~0.2厘米,黑色层表面光泽感较强,仔细观察可见有浓淡层次,结构较致密。
二、分析方法及仪器介绍
本文样品的分析测试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进行。使用日本堀场制作所(Horiba Inc.)生产的XGT-7000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上述样品胎体和黑彩的化学组成。主要参数为:1.2mm光斑直径,30 KV光管电压,0.062mA光管电流,100s采集时间,使用单标样基本参数法解谱(所用标样为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的Corning-D标样)。
使用日本基恩士公司(Ke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