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化中期至正德时期,产品的面貌纷繁复杂,尤以市场为导向的青花和仿龙泉青釉瓷器大量烧造。器类有碗、盘、杯、碟、壶、炉、罐、洗、瓶、研钵、油灯、高足杯、砚滴、盒等,产品的形式各异、纹饰丰富多样,一些仿官样的产品在各地藩王府遗址、墓葬时有出土,是研究明代中期官民窑互动现象及王府用瓷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第四期为嘉靖至崇祯时期。这一时期的产品以青花瓷器为主流,低温彩瓷也少量出土。该时段的产品按照胎质、装饰可分为粗瓷和细瓷两类。其中,细瓷类产品中以“官搭民烧”和“克拉克”瓷器为显著代表,这些产品器型规整、装饰繁缛精美。这和明代晚期御窑厂的窑业生产及管理制度废弛,高水平的窑工转入民窑作坊,民窑制瓷技艺倍增的史料记载相吻合。
清代早中期的地层堆积时代序列相对清晰,出土的器物按胎质可分为粗、细两类。釉色以青花、白釉见长,器类主要为碗、盘、碟、杯等大宗日用生活器皿。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初期地层出土的数件“干支纪年”款瓷器,为判断相同地层出土器物的绝对年代及相关遗迹的时代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年代依据,较为清晰地展示出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动态进程。晚清至民国的堆积多被遗迹叠压打破,对器物年代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扰。但不乏精细的瓷器出土,具有代表性的标本有晚清时期的官窑瓷片及民国江西瓷业公司瓷器。
04 主要成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2014年发掘收获与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尽管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已经经过了多达数十次的随工或主动性考古发掘,但依然有许多学术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如御窑厂的创建时间;御窑厂建立以后各个时期的具体面貌;御窑厂的范围和边界;在御窑厂建立以前此处是否已经有了窑业,即御窑厂建立的窑业基础;御窑厂的布局和功能分区;御窑厂在明末清初和后期的改建情况,是否破坏了所有的清代地层……”
虽然2021年度考古发掘的地点位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西北角,发掘面积也不大,但处在官民窑业的结合地带,且地层堆积保存较好,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众多,还出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的丰富遗物,所以考古发掘取得的成果显著,对探讨秦大树教授提出的上述六大学术问题的五个问题,都可以提供全新的解答。
成果一:确定明清御窑厂西北边界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从1973年至2017年,经过了二十多次的考古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在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授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到2016年,学术界与御窑厂遗址保护主管单位对明清御窑厂遗址的范围与边界仍一直无法确定。
此次我们发掘的一段长达25米(包括2020年勘探部分)、宽1.3米、高0.8~2.5米的御窑厂西围墙,确定了明清御窑厂西围墙的位置、走向、构造方式。再加上我们在发掘期间,正好碰到管道工人在发掘区北侧彭家上弄埋设自来水管,开挖时碰到御窑厂的北围墙,因此,把御窑厂西北角的位置也确定下来了。明清御窑厂西围墙北段、特别是西北角位置的确定,是继2017年发现御窑厂东围墙与东北角、2018年发现御窑厂西围墙南段之后,对明清御窑厂四至范围的再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从而把长期无法确定的明清御窑厂西北边界得以确定。这为探讨明清御窑厂的分布范围与边界、修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申遗文本》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资料。
成果二:确定明代御器厂的建设年代
由于历史文献对明代御器厂设立年代有洪武二年、洪武三十五年、正德初年等多个说法,导致学术界对明代御窑厂的设置年代长期争论不休。近四十年随着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又衍生出了设立于永乐年间、宣德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