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官屯窑址发掘与收获
2021/10/24 17:25:22

辽阳冮官屯窑第一地点位于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冮官村东北部,遗址地处太子河南岸,西距辽阳市区30公里。其北与著名的高句丽山城“燕州城”隔河相望,遗址南侧为逐渐高起的丘陵山地。西北距瓷土产地西大窑村约6公里,原料来源便利。
冮官屯窑址发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首先做了局部调查。50年代李文信先生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1988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7月至2016年10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对冮官村村民房屋后面发现的窑址及太子河边相应的地点进行了长达4年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800平方米,命名该地点为冮官屯窑址第一地点。同时又对以冮官屯为中心的窑址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与勘探,发现冮官屯村西南部、小孤家、英守村以及太子河北岸的官屯村、城门口村、下缸窑村都有窑址分布。而远处辽阳城郊的鹅房、本溪的窑街、抚顺的大官屯,都发现与冮官窑文化面貌一致的窑址和相关遗物。从调查与勘探及遗物分析,这是一处分布数百平方公里、始于辽并沿用至元明清的窑址群。
在第一地点的发掘中,总共发掘出窑址11处、作坊址5处、一般房址8处、大型房址1处、高台建筑基址1处、灰坑200多个,出土各类瓷器、铁器、骨器、铜钱等文物标本近万件,瓷片成山,不可胜数。
 
Y1空拍照片
遗迹遗物概况
遗迹主要有窑址、作坊址、房址等几类。出土遗物以瓷器数量最多,也见少量陶器,有生活用具、娱乐用具、雕塑品、建筑材料、工具、窑具,还有少量的铁器及铜钱。此次发掘出土瓷器以粗白瓷器数量较多,胎质略粗,内含杂质,略呈灰白色或偏红色,釉层较薄。细白瓷器胎质细密,胎色洁白,釉色均匀。但多为碎瓷片,少见完整器。
窑址均为马蹄形窑炉,由耐火砖及窑柱砌筑而成。
窑炉形制大体相同,皆为马蹄形窑,由窑门、火膛、窑床、排烟孔、烟囱及窑外护墙组成。由于窑炉遭到破坏,各部分保存情况略有差别。以Y1号窑炉为例,其位于一区西部,西侧墙体及部分窑床被损毁,仅北侧至烟囱部分保存相对完好。全长5.20米、宽3.80米。窑门开在火膛前壁正中,宽约80厘米,西侧损毁。窑门外东侧有由大石块堆砌的略向后弧曲的石墙一道,应为窑门外八字形护墙的一部分。
 
白釉双系罐 Y1出土
 
白釉褐彩双系罐 Y1出土
火膛半圆形,火膛后壁可见再修整利用现象。早期火膛后壁用耐火砖错缝砌成。窑床横长方形,根据废弃物和装烧特征的差异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利用时期。早期窑床的至少三次的主要装烧过程中,每次烧成后并未对窑床表面做彻底清理,而是逐渐加垫升高。三次装烧平面也与火膛后壁三次不规整的耐火砖的位置相对应,由此可以推知早期窑床平面逐渐增高,火膛后壁也逐渐向上加高。晚期窑床在早期窑床的基础上修整而成,窑床平面为横长方形,窑床平面面积增加,南北长2.7米。先以耐火沙垫平,厚约14厘米,从颜色上可以分为三层,最上层为红色较粗沙粒层,其下为黄白色沙土层,最下为红色沙土层。在耐火沙平整的基础上铺耐火方砖,现仅在窑床中部偏西一排保存相对完好。
 
器盖 Y1出土
 
行炉 Y1出土
排烟口6个,窑床后壁底部东西两侧各保存3个,排烟孔都较小。烟囱2个,马蹄形,大小基本相同,对称分布在窑室北墙外东西两侧,现仅残存一层。内壁及底部抹泥,过火而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整且光滑的红烧土墙面。东侧烟囱宽约106厘米、弧径90厘米,西侧宽约100厘米、弧径84厘米。
从火膛、窑床及排烟口特征的变化来看,Y1曾经过较大规模的修整利用,修整前后的装烧方式略有不同。较早使用的火膛面积较大。装烧残存堆积不做彻底清理,而是在表面重新平整继续装烧,早期装烧平面逐渐增高,同时修缮并升高火膛后壁。晚期以耐火砖铺底,同时火膛面积缩小,窑床面积增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