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所构成的真增巴洛克式的反差效果令人着迷;但因为废墟涉及的特别显著的年代价值——过于显著,以致于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期望。这既是说,对古代文物的研究和考古、对历史的研究不能仅仅是一头扎进故纸堆或停留于当时的语境,所以我们需要直面当下的种种问题,形成当下的方法论,由此赋之于古老的技艺以新生,那么文明的万古江河才由此延续。


《灰》 75x70x65cm,瓷,2019年
对刘丹华来说,当下的创作还是以系列的线索为串联的线索,不同的系列直面的是当下不同的问题所形成的不同维度的思考。比如,他的《灰烬》系列可以是见微知著的一个具体的小雕塑,也可以是弥漫于整个墙面甚至整个空间的不定性之态。正如思维本身,可以是钻研某一具体的问题,也可以大而观之、悲天悯人。艺术面貌本身亦可如人性之复杂而多面,而答案,应从作品本身去寻找。
对谈时间
Q:您的作品名字如《锦灰堆》《灰烬》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逝去,那么您是否有通过作品探讨一些生命价值观念的议题?
刘:《锦灰堆》系列作品是从清明的习俗带给我的触动和感悟。祭纸的时候,纸张在燃烧之后变成了灰色的新物质——灰烬。风随意的吹动,形成似花非花的意像,轻柔而又易碎。之后,我就开始用纸张随意揉成各种的形状来观察它们燃烧后的各种形态。
:各种形态的纸张燃烧,形成的灰烬,它的物质形态会随时因为各种外力原因改变和逝去。大约在2015年,我用泥塑的方式把纸张烧成灰烬的最终形态给塑造出来 。
在塑造完成以后,我把这个塑造好的形态放在窑火里面把它完全燃烧。经过这个过程以后,泥的属性转变成了另外一种材质——瓷。而瓷因它的材质特殊属性,可以将这种随时都能改变和逝去的灰烬,形态永久的保留起来。
 
素材
 
《锦灰堆》材料:瓷,木板创作年代:2018
 
素材
 
《锦灰堆》材料:瓷,木材创作年代:2017
Q:如何想到《锦灰堆》来做作品系列的命名?
刘:作品名字来自于王世襄先生的同名著作《锦灰堆》。而我的作品《锦灰堆》系列是通过在不同空间的各种形态的展示,来表达对生命和文化流逝的审视和反思。
 
《生生不息》材料:瓷 2017年创作
Q:我们看到,《锦灰堆》这组作品在不同的场地、空间有不同的呈现;单件本身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似乎是把陶瓷往雕塑方面发展,褶皱、肌理……总之不那么像“陶瓷”。这是否和您之前在央美雕塑系学习的经历有关?于是,《锦灰堆》单件系列是否可视为您对陶瓷技艺各种可能的突破探索的试验?(因为你的专业其实是雕塑系而不是传统的陶瓷专业)
刘:是的,我的专业是雕塑。对我的创作也自然产生了一些 影响。但是《锦灰堆》这组作品,而是经过各种实验之后,我发现这组作品更适合用雕塑的塑造手法呈现出来的,我是用泥塑方式把纸张烧成灰烬的最终形态给塑造出来 。在塑造完成以后,再用民间捏花手法处理细节。然后把塑造好的形态放在窑火里面把它完全燃烧。经过这个过程以后,泥塑的属性转变成了另外一种材质—瓷。然后通过彩绘手法使作品以灰色为主调,表达一种无常和湮灭的状态。而瓷因它的材质特殊属性,可以将这种随时都能改变和逝去的灰烬,形态永久的保留起来,传达一种世事无常的意境!
 
《锦灰堆》装置系列,尺寸可变,瓷,2020年
Q:承继前一提问,“仿真”似乎是您的擅长——把陶瓷“伪装”成灰烬、纸张、不锈钢、木头等材质,从技术上来说应该也是难度非常高?能否和我们从工艺技法的角度分享一下这背后的故事呢?
刘:我更多是想探索和实践陶瓷语言的更多表达的可能性!通过陶瓷的极限性表达暗喻社会的各种极限,物极必反浮华假象等等!
从技术上来讲,我其实是用极其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