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非常令人深思了。
      2、近年在安徽省发现的疑似霞间窑器物
      (1)《中国出土瓷器全集8-安徽卷》记载。图五(1)青釉瓜棱执壶 卷沿,喇叭口,圆肩,长曲流,片状柄,,柄外侧有“上大”二字,鼓腹,压印瓜棱,矮圈足。淡青黄色釉,匀净光润,施满釉,底足无釉。2004年繁昌县文德亭宋墓出土,繁昌县博物馆藏。图五(2)青釉葫芦形执壶 敛口,杯形上腹,细束颈,圆肩,长曲流,球形腹,平底,青灰色釉泛黄,釉薄而均匀,施满釉。1998年铜陵县钟鸣镇金龙村宋墓出土,铜陵市文物管理所藏。[2]
 
执壶(1) 执壶(2)
      (2)1984年对泾县琴溪乡陶窑村古窑址的两次调查,其中的Ⅲ式碗(图六),敞口外撇,口部为五瓣葵花式,器外壁向内压印出五道“筋”。口部以下斜直收到底。大平底,圈足内旋削较深,内外底均有托珠痕,五至七枚不等。[3]
 
花口碗
      (3)1988年安徽望江县翠岭乡城西村发现一座墓葬,出土青瓷执壶一件,侈口、筒颈,呈喇叭形,溜肩,深腹,呈椭圆形,圈足,肩上置弯流,一侧有执柄,通体施青釉(图七),同出的有盘口壶、瓷枕、方铜镜等。执壶与湖南资兴宋墓[4]出土的青瓷壶造型、釉色完全相似。从钱币等看,该墓年代下限应是北宋晚期。[5]
 
执壶
      (4)2004-2006年的沿江高速公路铜陵段发掘的墓葬材料中,联丰取土场M3出土一件执壶(M3:7),器体较高、喇叭口、长圆弧腹、矮圈足、流向上高翘,执手扁平,器腹有5道竖刻压纹,呈瓜棱状,黄釉,较易脱落。口径10、圈足直径7.6、高22.5厘米。从墓葬出土器物观察时代应为五代时期。(图八)[6]
      (5)2008-2009年对繁昌县新港镇荷圩村的16座墓葬进行发掘[7]。其中M8:1为一件瓷执壶,喇叭口、圆唇、长颈、瓜棱形腹,圈足,肩颈间安一扁平把手,管状流,流较长向外弯曲。青灰胎,施青绿釉,釉色略泛灰,器内施釉至颈下,器外通体施釉圈足足底刮釉,釉面光泽莹润。腹部压印六道竖向凹槽,分成六等分,形成瓜棱。口径10、底径6.8、通高22.2厘米。(图九)
 
青釉执壶
      M15:9青釉执壶,喇叭口、圆唇、长束颈、溜肩、腹内收,圈足、足底下微凸,肩颈间安一扁平把手,把手外侧压印一曲槽,流较长向外弯曲,青灰色胎,胎体较厚重,青绿釉,釉色青中泛黄,器内施釉至颈下,器表施釉至足底,底未施釉,釉面粗糙有气泡。口径10.4、腹径12.4、底径7、通高22.4厘米。(图十)
      M3青白瓷碗、白瓷花口碟同出,M10出土卷唇玉璧底白瓷碗,M3、M8、M10为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M15白釉瓷碟、白瓷碗、葵花型白瓷碟、梅花青白釉瓷碟同出,上限年代为五代交泰元年。
      (6)2010年,为配合高铁项目,对繁昌县峨桥镇茶亭村民组的茶亭遗址进行发掘,[8]清理的宋墓出土遗物中,有长颈执壶一件(M4:1)(图十一),青瓷,圆唇,略侈口,长颈,鼓腹,圈足,胎白,底部无釉,六道瓜棱,把残,长流且外曲,口径11.4、高23.7、底径7、最大腹径13.6厘米。
 
青釉执壶
      青瓷瓷碗一件(M4:2)(图十二),尖唇,敞口,弧腹,圈足,釉色均匀,胎灰,底部无釉。碗内底部也存有一圈浅凸棱。口径12.6、高4.4、底径6.5厘米。
 
青釉碗
      白瓷碗一件(M4:5)(图十三),尖唇、侈口、斜腹、圈足,釉色均匀、细腻、胎白、底部无釉。碗口沿一周有浅的花瓣痕迹,将碗五等分,圈足略外侈。口径12.8、高3.4、底径8厘米。此碗胎质造型和霞间窑碗极为相似。
 
白釉碗
      (7)青釉卷口小罐(图十四),高8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5.9厘米。器物小巧,形如小缸,广口,卷唇,圆鼓腹,假圈足。胎体很薄,胎质细腻而坚实,胎色青灰,通体内外均施青釉,釉面较为光洁,釉层薄而均匀,有开片纹,有脱釉现象,足底有粘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