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高强、刘静|钧瓷艺术作品“达摩系列”
2021/3/14 11:39:23

      修道之人必遇魔障,佛心坚定,才能冲破。
——菩提达摩
      关于达摩,最让我好奇的是面壁九年。
      为何面壁?如何面壁九年?又如何面对孤独?
      为此查阅典籍,了解生平之余,达摩的人生、佛法的修为震撼人心。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梁武帝时,他航海来中国,到南朝传法。当时南朝佛教注重义理,跟达摩的修炼意旨,即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侔。于是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云游洛阳,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始他名为“壁观”的静修,面壁九年,名声远震,求法者不绝。
      重洋远渡、孤身一人、使命在身却又屡屡碰壁。一生中多少次出生入死只为弘扬禅法。无数次的禅修,无数次的反思,努力断烦恼证菩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达摩东渡传佛法,唐僧西天取真经。
      一东一西,历经重重劫难,终其一生,不忘初心,只为见性成佛、普度众生。
      《易经》第三十九卦,“蹇”,引申为困难、艰险,行动不便。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每个人都会经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时候。“反身修德”、省察自己。
      一阴一阳之谓道、放下执念、顺其自然。传说达摩熟读《易经》,我想,对世间万物怀着一颗向善之心,儒释道都是一样的吧。人们多被自己编织的义理人情所困,唯有不执着者,所有经历体验如日月经天、风云变幻,而本心如天空一般无所滞留,只是观照一切过往,即生即灭,随缘任运。
 
雕塑作品《一苇渡江》
      传说达摩离开梁武帝来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佛法的光芒、飘逸的姿态、毅然的深情、浩渺的江波,蒸腾的云霞......
      沉醉之中随达摩思索: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雕塑作品《面壁九年》
      达摩过江后,手持禅仗,来到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离绝顶数十米的地方,有一天然石洞,达摩祖师便在石洞里面盘膝静坐。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竞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九年过去了,年深日久,身影投于洞内石上,竟留下了一个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达摩面对石壁、盘膝静坐、入定修禅。神态安详、明心见性。
      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雕塑作品《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
      达摩圆寂,出使西域的使臣宋云一无所知。达摩圆寂两年之后,宋云从西域返回途径葱岭,看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提着一只鞋子,从东往西而来。
      宋云询问,大师说往西天去,并叮嘱他,“回京之后,不要说见过我,否则将有灾祸。”宋云回京向皇帝复命提到了这件事,东魏孝静帝以欺君之罪把宋云下狱。后来开棺验证,果然只有一只鞋。宋云得以昭雪。
      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
      奔流向前,见证了无数人的生老病死。
水流不止,映照着我们的本心本性。保持一颗清亮透明的佛心,守住自己最开始的本性,方能得到清澈见底的流水,了解世间万物的本质。
      初心不忘,慎始善终。
 
雕塑作品《陶鹰鼎》

      娄高强、刘静自窑口初创之始,就坚持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创作理念。
      在钧瓷传统的意像审美之上,娄高强、刘静融合传统国画“以形写神”的美学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