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挖掘中,在发掘队遗弃碎片中,群众捡到一片带铭文的残素烧胎记事火照,上边仅剩“不幸有人……”几个字,这是目前为止,张公巷遗址发掘中唯一一件带铭文的器物,与大英博物馆藏一件内外圆约15公分,上书“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瓷窑务萧服视合青釉初试火照”三十三字铭文的记事火照形成了很好的补充证明,进一步验证了汝州城内两次建汝窑,而且张公巷窑址很有可能是北宋官窑窑址。
 
张公巷窑址出土素烧记事火照
 
大英博物馆馆藏记事火照
      2004年春,省文物考古所对张公巷窑址进行了第三次挖掘。考古队在张公巷街两侧各开一个探方,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较完整的器物有玉壶春瓶、盘口瓶、小足盘、折肩盘、洗等以及大量的匣钵片等。
      2004年4月,对张公巷窑址的论证会在郑州召开,这次论证会上发言的有17位专家,其中有10位专家肯定地认为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有5位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发掘印证,只有两位专家认为不一定是北宋官窑。
      这里,摘录几位专家在论证会上的发言:
      耿宝昌先生:从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造型看,特别是折腰碗等继承了晚唐的风格,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当时是风行的,我判断应是北宋的,具有唐、宋窑的特征。要进一步弄清北宋官窑,找到完整的器物还要进一步发掘,进一步确定其年代。
      李知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张公巷窑址有王者气派,在宋代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使用这种瓷器的。宋徽宗很有文化修养,烧造的瓷器也符合其审美情趣。张公巷窑址的发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其瓷烧成好、明亮、玻璃质感强,开片与汝窑不一样,像冰状一片压一片,有与南宋官窑相承的地方。在瓷片堆积方式上是一堆一堆的,与其他官窑堆积方式一样,皇宫不允许官瓷向民间流传。张公巷出土文物的艺术风格和品位只有在北宋这样的时代才能生产出来,不可能是金代的东西,即便不是北宋官窑它也是河南地区艺术品位较高的窑,还要进一步发掘。
      伊藤郁太郎(日本著名古陶瓷专家、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2001年我第一次到汝州看到张公巷窑址就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看了出土的碎片,很希望能进一步发掘。我为今天终于看到发掘二感到非常高兴。围绕张公巷最主要的是年代问题,通过看其造型、釉胎,进行成分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随便简单地说是官窑的东西。在年代确定上有两条,一是传承问题,从清凉寺到张公巷再到南宋官窑,有其传承的关系。二是使用者的问题。其产地、场地不一样,从瓷片器型上看,作为官窑它能代表皇帝的审美品位,反映了新一代皇帝的审美观点。从釉色、胎土、造型气势上和徽宗皇帝审美品位是合拍的。2001年我看到时,就推断至少是金代以前的。如果说是官窑,只有北宋才有,不可能是金官窑,金皇帝没这个品位。张公巷是北宋官窑这个结论是非常非常肯定的。
赵维绢(郑州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我们通过对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与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瓷片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发现,张公巷瓷片胎质含氧化铝比清凉寺的高,氧化钙的含量相近,氧化铁张公巷的含量比清凉寺的低。用模糊聚类分析可以看到张公巷瓷片和清凉寺瓷片中胎质成分不一样,说明当时做胎用的原料不可能到太远的地方去运,是就近采用。通过对釉样品的测试比较,张公巷出土瓷片中氧化硅的含量高于清凉寺的,因此张公巷的瓷片釉呈玻璃状。两者的含铁量大致形同,釉中清凉寺的氧化钙高于张公巷的。清凉寺瓷片中的氧化锰的含量高于张公巷的,因锰和铁都是重要的着色素,因此张公巷的瓷片釉色稍淡了一些。综合以上分析,清凉寺汝官窑和张公巷窑的瓷釉配方关系是相承的;清凉寺与张公巷两处烧瓷用胎原料产地不同;两者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