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碗底残件上写有干支纪年“己□仲冬”,□内文字仅存小半笔画,初步观察为“未”字,元代己未年即延佑六年(1319),为元代中期。目前考古人员正联系科技保护专家,设法对该标本上的笔画痕迹进行OTC断层或X-ct扫描,以最终确定字迹。
      龙泉窑在北宋时就开始对外输出。南宋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产品的创烧成功,龙泉瓷深受世人喜爱,国内外销量大增,龙泉窑业得以空前发展,迅速扩张到东泉东区以及温州的永嘉、泰顺、文成境内。
      13世纪后期,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元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龙泉青瓷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商品,因瓷器体沉且易碎,适合水运,温州的瓯江、飞云江成为当时最繁忙的贸易航道之一,温州港作为沿海重要港口也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温州古代造船业历史悠久,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时两浙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杭州、明州(宁波)和温州。发达的造船业为温州港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宋代知州杨蟠曾在《百咏永嘉》中赞叹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为了加强外贸管理,南宋初年温州设有市舶务,元早期设市舶司。虽然不久后(元至元三十年即1293年)即并入庆元(宁波),但元贞二年(1296)时周达观仍可从温州港开洋前往真腊(今柬埔寨),印证了元代温州港的重要地位。
 
      马鞍山窑址若干产品均可在东南亚、西亚、日本等地以及沿海多地沉船打捞的器物上找到踪影。特别是印花小口罐,在马鞍山窑址中占比最大,这类小罐在东南亚等多地发现数量非常多,亦多见于太仓樊村泾元代仓储遗址、平潭大练岛沉船及韩国新安沉船中,而国内则少见出土,为典型的外销瓷品种。由此可见,马鞍山窑场产品除部分满足本地需要外,主要销外海外。
      1988年发现于洞头后垅港的龙泉瓷窖藏,出土元代龙泉瓷器50多件,当是等待装船的外销货物。作为元代龙泉窑外销的重要港口,温州港的繁华景象随着元朝统治的结束而陷于沉寂。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大幅萎缩,除泰顺个别窑场以外,温州境内以外销为导向的龙泉瓷窑场全面停烧。
      马鞍山窑址是瓯江下游地区发掘的首座龙泉窑遗址,产品质量颇佳,并有自身特色,为研究龙泉青瓷生产与贸易提供了新鲜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梁岩华、陈蓬蓬 温州博物馆;周圣玉 永嘉文物馆)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