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蓝釉,生坯挂釉,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浓淡均匀,比较稳定。它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清,装饰形式有蓝釉戗金,蓝釉刻白花,蓝釉印花等。
 
元代卵白釉印花龙纹高足杯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五、元代孔雀绿
      孔雀绿瓷,始烧于元代景德镇,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当氧化铜在釉中熔融以后,由于釉中铅分较多,就会呈现极似于孔雀羽毛的翠绿色彩,故名。
      六、明代永乐甜白釉
      甜白釉之所以“光莹如玉”,并非在其釉料中添加了白色着色剂,而是选择了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并对其釉料作了更精细的除铁处理。经科学测试,多量的微细的残留石英颗粒和一定量的云母残骸是永乐甜白釉的质感所形成的主要原因。
 
元代孔雀绿盖盒
 
明代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七、明永宣祭红
      祭红,又称“霁红”、“醉红”、“鲜红”,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在还原焰中一次烧成的高温色釉品种。其釉不流淌,不开片,呈色深沉,如红宝石一样鲜艳。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霁红釉,用红铜条、紫石英合成,兼配碎器不(音dǔn)、宝石、玛瑙”。它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因当时常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明永乐祭红高足杯
      第三节 釉下彩装饰
      釉下彩是指在生坯上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再入窑高温烧成、花纹沉于釉下的陶瓷彩绘工艺。宋代的褐彩是景德镇釉下彩的初级形式。至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工艺极其成熟,至精至美,开创了世界彩瓷时代的新纪元。
      一、褐彩
      褐彩,是宋代景德镇最常见的陶瓷装饰技艺之一。它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进行施彩,然后上釉烧制而成。其目的是增强瓷器色彩的明快感,并通过对器物的重要部位点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装饰技法——褐彩(宋)
      二、青花
      青花,属一种采用钴料在坯胎上绘画而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绘工艺。成熟的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景德镇。其青花发色艳丽而沉稳,图案华丽而繁褥,被世人誉为“千金一器”。而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呈色淡雅,构图简洁,常见纹饰有花草、人物、鱼虫等 并书有草体“福”、“寿”等青花铭款。其纹饰与铭款虽然由民间工匠随笔而画,极其简单,却是一气呵成,尽显最粗犷,最自然的民窑青花艺术风格。
 
元青花花卉纹高足盘(修复)
      三、釉里红
      釉里红与青花一样,同属于釉下彩。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坯胎上绘画,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画面呈红色。釉里红对窑窑中气氛要求极为严格,铜必须在还原焰中才呈现红色,故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制品极少,成为了陶瓷史上风毛麟角般珍贵的瓷器制品。湖田窑、落马桥、珠山北麓风景路等地发现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标本发色红艳,证明了景德镇釉里红烧造技术在元代就已经相当成熟。
 
元代釉里红高足转心杯(修复)
      四、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元代出现,是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工艺相互结合的装饰形式。青花呈色剂是氧化钴,釉里红呈色剂是氧化铜,二者对烧成温度与窑内气氛的要求各不相同,烧造难度极大,成功者极少。因此,可见河北保定发现的景德镇烧制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花盖罐就显得尤其珍贵。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纹盖罐
      第四节 釉上彩装饰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经780—850℃低温二次烧成的陶瓷彩绘工艺形式。其彩绘的花纹在釉上,故称釉上彩。景德镇釉上彩装饰始烧于元代,如红绿彩、立粉堆花及金彩等。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如五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