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附一定数量支钉,再把粘有支钉的坯件放在垫柱上,然后把足边粘有同样支钉的坯件一个一个地重叠起来,组成一柱后入窑焙烧,这就叫“支钉叠烧法”。其缺点是:1、火焰未与制品隔离,釉面污染严重;2、支钉破坏了制品的釉面及外观质量;3、窑温高,堆叠过多,制品足边易下陷并出现缺口。
 
五代支钉叠烧法示意图
 
垫柱(五代)
      二、宋代仰烧法
      到了宋初,景德镇出现了匣钵仰烧法。其流程如下:在窑床上按照一定规律排放若干垫柱,并在垫柱上放好漏斗状匣钵,匣钵内放入垫饼,用双手把坯件的圈足套在匣钵内的垫饼上,再把装有坯件的匣钵送入窑内重叠焙烧。这种装烧方法与五代的支钉叠烧法相比,更为先进:1、用匣钵装烧,把制品与火焰隔开,釉面不易被烟尘污染;2、一匣一器,使烧成的器物除足内涩胎外,釉面完整;3、使用匣钵,可充分利用窑内竖向空间堆叠制品,提高了窑内装载量,从而降低烧成成本。这是景德镇装烧工艺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三、宋代中期多级垫钵覆烧法
      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景德镇为了缓解严重的原料危机,减轻“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的窑税制重负,不得已采用了北方定窑淘汰的垫钵覆烧工艺。其方法如下:先用瓷泥做成内壁分作数级上大下小的垫钵,并在垫钵内的垫阶上撒上针状粉末(谷壳灰),以防坯件与垫阶相粘,再按器物口径由小到大、由下向上依次把坯体倒扣在垫阶上,最后将一个泥质的垫圈放在平底匣钵中,把扣好了坯件的垫钵放在垫圈上即可堆叠满窑。其优点:窑室单位产量有较大增加,降低了烧成成本。而缺点是:1、器物芒口;2、不能烧造社会需求量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
 
宋中期垫钵覆烧装匣示意图
 
覆烧窑具——垫钵(宋)
      四、宋代后期的支圈组合式覆烧法
      由于垫钵覆烧法的工艺局限性,从南宋中期开始,景德镇就逐渐采用了一种更为先进的覆烧工艺——支圈组合式覆烧法。其装坯过程为:以大而厚的泥饼为底,将断面呈L形的瓷质支圈放在泥饼上,并在支圈上撒上谷壳灰,把坯件的芒口倒扣在支圈上。然后将30个左右的坯件与支圈,一圈一坯地依次覆盖,组成一个上下直径一致的圆柱体,最后再用稀薄的耐火泥浆涂抹外壁,以连接支圈,封闭空隙,即可叠压装窑。这种装烧工艺,不仅装载量高出匣钵仰烧法的4倍以上,还能烧制规格一致的产品。
 
宋代后期支圈组合式覆烧法示意图
 
覆烧窑具——支圈(宋)
      五、元代涩圈叠烧法
      为了解决覆烧法所带来的芒口问题,元代景德镇采用了涩圈叠烧法,专门烧制粗瓷。其工艺为:先把制品底心的釉面旋出一圈涩胎,再将上一个坯件的不挂釉的底足放在下一个坯件的涩圈上,依次重叠十个左右,再装入桶式平底匣中重叠装烧。
 
元代涩圈叠烧法示意图
 
黑釉涩圈碗(元)
      六、明代吊装法
      从景德镇一些明代窑业堆积物上看,其匣钵的内径与碗的口径相差不大,间隙十分狭窄,只有几毫米,当时工匠是怎样将坯体放入匣钵内的呢?经研究发现,他们发明了一种吊装方法:即用两股细线兜住坯件的腹部与圈足的交界处,把坯件吊起放入匣钵中,待坯件在垫饼上放稳后,再把吊线抽出。明代吊装法比宋元时期仰烧法多装匣钵20柱左右,装载量比宋代高25%左右。
 
明代吊装法示意图
      七、清代至民国仰烧法
      清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烧瓷窑炉为柴窑和槎窑,装坯分为装大器和装小器两种。其流程为:①装大器工人从坯房驮坯到窑里(装小器工人则从窑里将空匣挑到坯房)②整理匣钵;③清除匣内的积存物,再在匣内铺新渣,放渣饼;④将坯放在渣饼上(装大器需用吊线横托渣饼底部,吊进匣钵);⑤满窑工将装好了坯的匣钵以窑柱的形式,按窑位一排排的放进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