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窑陈列之:“成熟的烧成技术”
2020/10/29 14:47:57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陶瓷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因此,烧成是制作陶瓷器最关键的工序之一,无论多么优良的制瓷原料,无论多么高超的制作技艺,无论多么精美的陶瓷坯体,最终都要经过火的考验,都要具备成熟的装烧工艺和窑炉烧成技术。景德镇民窑借助于火的力量,把陶瓷艺术推向了炉火纯青、驾驭自如的境地。
      第一节 窑炉
      与事物发展规律一样,景德镇窑炉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五代的土夯馒头窑到宋元的龙窑,从宋元的龙窑到明代的马蹄窑和葫芦窑,从明代葫芦窑到清代蛋形窑,一次又一次的窑炉形制变革,一次又一次的装烧技术进步,是景德镇陶瓷业蓬勃发展的工艺保障。
      一、龙窑
      因窑身为长条形倾斜砌筑,如一条火龙自上而下,故称“龙窑”。它一般依山坡而建,目的是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增强窑室的抽力,控制窑内温度和气氛,并使火焰流向与窑身平行(属平焰式窑),故龙窑基本上不设烟囱。其前端低,为窑头和火膛之地;后端高,为窑尾。它的窑背或两侧沿窑长度方向每隔1米左右开一排或一对投柴孔,将燃料投入窑内火道中燃烧。龙窑的优点在于:产量大,烧成成本较低,结构简单,用费较省。但是,装窑、开窑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某些窑位气氛和温度波动性较大,不易控制。
 
饶南龙窑遗址
      二、马蹄窑
      马蹄窑,由直焰式圆窑发展而来,属半倒焰式和全倒焰式窑炉。烧窑点火后,火焰从火膛喷向窑顶,窑顶封闭没有出路,而后壁的烟道(即排烟孔)和烟囱具有抽风力,火焰于是倒向窑室的后半部。这样就延长了火焰在窑内流动的路线和时间,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热能,并控制窑内温度和气氛。
 
马蹄窑
      三、葫芦窑
      葫芦窑是首创于景德镇的一种窑炉形制。该窑由龙窑演变而来,中部内折,分前后两个窑室,前室高,后室低,且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形如半只葫芦卧于地面。窑顶有十二个圆眼(即“天窗”),为投柴孔。排烟孔在后壁,后壁设有独立的烟囱。火焰从下攻上,火力从上透下。它克服了龙窑过长、不易控制温度和气氛的缺点。
      葫芦窑体形小,成本也小,适用于民间个体窑场,故在明代尤为盛行。
 
葫芦窑(明《天工开物》插图)
      四、蛋形窑
      蛋形窑,属平焰式窑,因其形状似半个鸭蛋卧地,故名。又因其烧窑的燃料为松柴,称“柴窑”。还因其首创于景德镇,俗称“镇窑”。它是明代后期由葫芦窑演变而来的一种窑炉形式,一直到民国都是景德镇烧瓷窑炉的主要形式。
      蛋形窑由窑屋和窑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窑炉建在窑尾的正中间,主要由窑弄、窑床、窑蓬、烟囱和窑位五部分组成;而窑屋用弯曲、粗大的杂木立柱,楼枋很密,每隔4-5米就一根,窑屋除中央建造窑炉外,其余的就见铺房、客房、阁楼以及楼下堆放匣钵的“落”。
      蛋形窑在构造、砌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和巧妙之处,对景德镇陶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挛窑
      挛窑,是指砌窑、补窑的专业。从元代起,景德镇本地人魏姓就专司砌窑一行。到清嘉庆,魏姓改行,砌窑技术则由都昌人学得,后来都昌人又从事补窑一业。清末,景德镇出现挛窑店。民国时,景德镇有两家挛窑店,一在彭家上弄,一在龙缸弄,均由都昌人余姓把持。挛窑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在制瓷的各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挛窑棚
      第三节 装烧工艺
      一、五代支钉叠烧法
      五代,景德镇装烧窑具非常简单而原始,没有匣钵,只有支钉和垫柱。装烧时,先用夹砂的粘土做成高约10厘米的缸胎柱状物(即垫柱)为底座,用耐火度较高的粘土搓成小条,捏断成支钉,并沿碗坯足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