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窑陈列之:“精湛的成型工艺”
2020/10/29 12:21:15

      景德镇传统的成型工艺都在坯房中进行,既工序繁杂,又分工精细,环环紧扣,最后形成了极为完备的分工合作的制瓷手工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原料的制备
      元代以前,景德镇仅使用瓷石一种原料制瓷,即所谓的“一元配方法”。元代以后,才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两种原料混合制胎。其制胎前,先后需经历试照子、配料、淘泥、陈腐和练泥等工艺过程。
 
      一、试照子
      在配料之前,首先要试照子,即把买来的瓷土放进窑里试烧,以观察试片的烧结情况。若试片出大汗,说明试片耐火性弱,就要多放高岭土;若试片出汗太少,说明试片耐火性过强,则要适应减少高岭土的含量。
      二、配料
      由于制品的大小不同及成型所要求的泥料工艺性能不完全一致,因而高岭土与瓷石的配比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做小件器物的坯可以配得软点,即多放几块瓷石不(音dǔn)子;做大件器物的坯则要求骨子硬一些,即多放几块高岭土不(音dǔn)子。
 
      三、配釉
      配釉,俗称“合釉”,是先将釉果和釉灰分别加水溶化于两个木桶中,并将二者配至同等浓度,再按比例地用泥锅(俗称“盆”)量出釉果浆若干盆,盛于另一桶内,另外又量出一定数量的釉灰浆,掺入釉果浆中,充分搅拌均匀,再加水将之调至适当的浓度即可。一般来说,精瓷釉料,含釉果较多,釉灰较少,或15盆釉果配1盆釉灰浆,或10:1;中等釉,釉果8盆,釉灰1盆;粗瓷釉,釉果4盆,釉灰1盆。总之,灰多釉青,灰少釉白。
      四、淘泥
      从白土行买来的泥料含有不少杂质,故需淘洗。其法为:将配好的泥料放入水缸(或木桶)内浸泡成泥浆,再把水缸中的泥浆搅匀,使杂质沉入缸底,然后用泥锅舀起缸中表面的泥浆,并通过马尾筛过滤到匣桶中,继而把稠泥取出,用新砖吸水,即可。
 
      五、陈腐
      泥房中的泥料干湿不一,收缩不匀,而且气泡较多,故需陈腐。其陈腐期一般为1-3个月,但是,泥料陈腐期越长越好。它不仅可以促使泥料中的气泡自然消除、水分日趋均匀,还可以加速泥中残存的有机物进一步腐烂,从而极大地增强泥料的可塑性。
      六、练泥
      练泥是提高泥料致密度、增强泥料可塑性的工艺过程。其法是:用泥铲将泥料移至另一处,每铲一层泥料,都用赤脚有规则地踩练,并要求一脚跟一脚,沿边缘打圈向中心方向踩练。每踩完一层,又增加一层,逐渐成堆,如此踩练三次后,再用泥铲铲至另一处,每一铲都形成“口”字形泥片,并用力拍打4次,再由“口”字形拍打成“田”字形,盘堆拍打3次,使泥中的气泡排出。传统的踩练、拍打有“菊花心,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的口诀。
      第二节 手工成型
      瓷器之所以能成为“器”,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造型,如碗、盘类的圆器和瓶、罐类的琢器,同时使之适应于一定的用途,精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这些器型多半要借助坯车来制作,而且都必须经过揉泥、拉坯、晒坯(或烘坯)、印坯、补水、画坯、施釉和剐坯等众多工序来实现。
      一、揉泥
      揉泥工在“码头”(即平整的青石板或长形石凳)上垫一白布,双手用力揉压泥团,搓揉成长条形,再缩短立起,作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其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式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均匀一致。
 
      二、拉坯
      以碗类圆器拉坯为例,拉坯工坐在坯车上,用竹杖(或木棍)拨动坯车旋转,再将揉好的泥团摔搭在坯车转盘中心,双手蘸水从下往上,将泥团挤成椎柱状,复又往下压成圆柱形,再行拉坯。拉坯时先拉成喇叭口,再一手内一手外地按碗壁弧度拉出碗形,并以竹片校正碗口的大小和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