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名窑:金溪小陂窑
2020/7/24 16:11:18

      金溪县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属鄱阳湖平原与武夷山的过渡地带,境内多红壤丘陵岗地。考古发掘证明,金溪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对桥乡天子科与珊城里吴村出土过原始陶片和石锛、石锤等物;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制造出了精美的薄胎陶器,县北门原麻纺厂出土了薄胎网纹、云雷纹陶钵等。由于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所以到北宋中期,金溪烧瓷技艺已经十分成熟,位于金溪县对桥乡朱家村的小陂窑,是宋元时期金溪窑的代表。
 
      小陂窑在金溪东北20公里的对桥镇朱家村,其南边有潭溪河自东向西流过。这是信江的一个源头,它汇合金溪高坊水库的水之后经由东乡、余江而进入信江。小陂窑瓷器便由信江而源源不断输向全国。
 
      两宋时期的金溪小陂窑属以景德镇湖田窑为龙头的青白瓷窑系,小陂窑主要产青瓷、青白瓷,还产黑瓷等等。小陂窑的青白瓷胎白而轻薄,釉莹润,是成熟的高质量的青白瓷。此窑场分布在方圆五六里的徐家山中,现在天金包、风水坑等处可见龙窑、馒头窑遗址二十多处,瓷片与窑具漫山遍野,堆积可达二三米高。距徐家村两华里的潭溪河边有一称“摆碗摊”的地方,据说是宋元时期小陂各窑瓷器交易、装船的集散码头。传说景德镇窑是小陂窑的徒弟开创兴旺起来的。当地流传着“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的民谚。小陂窑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陂窑窑场瓷窑沿山而建,一般窑门朝南,制瓷作坊遗址、釉料坑亦在龙窑南边。产品种类以碗、盘、盏、碟、杯、高足杯、瓶、炉、坛、罐、缸等日用瓷为主,兼烧一些陪葬冥器如皈依瓶等。其主要特色是:淘料较精,胎质较为紧密细腻。除白胎外,也有灰白、灰黄胎,铁黑胎则很是坚硬。胎体有厚有薄,厚壁大缸口径可达1米以上,壁厚4~5厘米;薄者如影青釉荷叶碗,几近半脱胎了。胎体匀称,修足规整,但普通日用瓷烧成后,也常见粘砂现象。
 
      装饰手法多样,纹饰多用刻划、印花、堆塑等技法。最常见的是碗底印花或印“福禄”二字;精细瓷品腹壁划刻或印制纹饰,口沿装饰万字边等。花纹有龙纹、凤纹、花卉纹(以莲、菊为主)、水波纹、鱼纹、水藻纹以及梳纹、回纹、万字边等,风格写实,线条简洁,刀法犀利流畅,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釉色以青白(影青)釉为主,兼有白釉、青釉、黄釉、褐袖、酱釉、黑釉等。釉汁明澈丽洁,光泽莹润。青白釉玉质感强,胎体轻薄,造型规整。青釉则浓如春水,器底积釉处亦青亦蓝,玻璃感极强。黑釉乌漆发亮,窑变兔毫盏胎壁厚实,胎质坚硬,釉汁浓郁,器外流釉不到底,凝成一道厚厚的垂流圈,器里积釉二三毫米厚,器壁黑釉中透出纤细的放射状的棕色流釉纹,极似兔毫,比吉州窑的黑釉瓷、建窑的兔毫盏,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窑场遗址和遗存物来看,小陂窑烧造较早,既有北宋的高圈足,也有南宋早期的小圆饼实足、小浅圈足;其中最大量的是南宋流行的矮浅大圈足,还有元代的平脊厚壁足和底心有鸡心突起的胎体粗笨的瓷片,但均未发现明代青花瓷。
 
      小陂窑生产始于北宋中期,至南宋而鼎盛,是当时金溪县除农业之外的支柱产业。此后一直延绵至元中后期,而至明代便已停烧。此后虽仍有零星小窑烧瓷,但早已不成气候了。明代为什么停烧?民间传说是小陂窑邻近天子科,有奸臣告发说金溪要出天子,所以皇帝大怒,派兵剿灭,窑场从此便罢废了。而实际原因可然是元末明初战乱连连,民不聊生,金溪瓷外销水路遥远,鄱阳湖连年大战,更使瓷器出口被阻绝。窑工们生活难以为继,只得纷纷逃离,所以金溪窑便逐渐停烧了。再因为其烧制工艺仍然大都是一匣一器,相对落后,同时,瓷土资源锐减,挖掘不易,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等诸多原因。
 
      小陂窑以龙窑装烧为主,以木柴(主要是松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