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器物的使用与审美——孙凡合柴烧作品与陶琰书法篆刻联展
2019/12/22 15:17:12

      2019年12月7日,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泗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汤用彤书院共同主办的“陶博士茶空间艺术展”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城市艺术空间展馆开幕。孙凡合先生是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儒家柴窑”传承人、孙氏家族第五代柴烧传承人;陶琰女士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书法教师。孙凡合先生柴烧作品与陶琰女士书法篆刻作品联展将篆刻与陶艺结合,体现出书、印、陶相互融通的艺术理念,反映出朴素的人文精神。此次联展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城市艺术空间展出时间共10天,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推出孙凡合先生的撰稿文章,将柴烧器物的历史背景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审美意趣结合,阐发柴烧作品蕴含的独特人文品质,为更多观展受众群体提供理论指导和视觉享受。
 
      孙凡合,1968年生于山东省泗水县杨柳镇后琴柏村。1992年毕业于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山东省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传习祖上制陶技艺,对柴烧文化情有独钟。现任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秘书长,汤用彤书院陶文化研究所所长。
 
      孙凡合多件柴烧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艺术品管理中心、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收藏,也被诸多喜欢传统文化的收藏家所追捧、收藏。
      传承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磨砺匠人心智、有序传习古法烧陶技艺,努力做到名实合一、心物一体、一以贯之、初心不改!
 
      陶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书法教师,其书法简静憨拙,篆刻高古脱俗。
 
      当下柴烧器物的使用与审美
      古代先民的智慧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要形态的社会。生存安全是第一要务,逐渐形成了背山靠水和耕地种田的业态,生活器具的制作使用进入生活,是简单而使用的生产方式。
 
      生活与艺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中国柴烧陶器的烧造和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在商代早期。秦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
      宋代器具造型和烧制水平达到极致,形成了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五大名窑。陶瓷器具的应用极为广泛,上礼天地君臣,下礼士农工商,无不以陶瓷为用。
      南宋时期更是蒋陶瓷器和茶叶、丝绸走出国门,成为与世界各国交流沟通的语言,从而影响着世界。
      古代文人雅士极简主义生活也是这样,与传统经典不谋而合,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虽简约,却不简单。
 
      最终植根于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论古今中外,无论贫穷富有,“简化欲望”都可以达到“简化生活”的目的。中国古代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都来自于此。他们的欲望有限,所以能满足于最简单的生活。一切都适时、适量,顺应天道,不求过多,亦无需过多。
 
      陶器的制作使用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最初,陶器只是满足生活需要,然后到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器似乎一直是把生活化推上艺术化,又把文化艺术的持续传承融入生活中去检验、沉淀、凝成。
 
      柴烧艺术是做减法的艺术,减去不必要的元素,突出表达主体,不加任何修饰。就像中国画,适当留白,也是一种境界。
      陶瓷器在制作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艺术
      历史上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