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研讨会”。2011年10月,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浙江原始青瓷及德清火烧山等窑址考古成果汇报展”,在同时举行的小型研讨会上,龙山窑址群东部边缘新发现的瓢山窑址引起与会专家的特别关注。认为其年代早于已发现的窑址,或已进入夏代纪年,这是关于原始瓷的第四次研讨会。2012年3月至6月,课题组对德清境内龙山窑址群外围地区进行了调查,使已知窑址数量增加到了134处,并且发现了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共存为特征、时间可能要更早些的尼姑山窑址。2012年5月至6月、2012年7月至8月分别对瓢山和尼姑山窑址进行了发掘,瓢山窑址出土标本以带粗大曲折纹硬陶为主,兼有少量素面陶,其表面朝火膛一侧有不均匀的黑褐色薄釉,显然处于施釉的初始阶段。除此类极原始的带釉类器物窑址外,还发现了共存有南山窑址类型产品的窑址,其可能是处于早期的带釉产品窑址向南山窑址过渡的时期。2013年9月至11月、2014年3月至4月,对德清乾元镇东苕溪沿岸的调查新发现窑址10多处,使窑址群数量增加到了150多处。2012年6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清博物馆联合成立了“浙江原始瓷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工作站”,使原始瓷有了一个研究与展示的平台。同年,“瓷之源”课题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正式列入了国家指南针计划,开始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原始瓷起源及先秦原始瓷制作技术发展的综合研究”。该项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参加。
      三年过去,“瓷之源”课题组的不懈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201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上述调查发掘的各地点和窑址在书中均有阐述,同时还出版了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原始瓷起源研究论文集》和郑建明独著的《夏商原始瓷略论稿》[7],以确凿的事实、缜密的论证回答了课题启动时提出的问题,实现了最初设计的目标,将我国瓷器起源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瓷之源”课题组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发现原始瓷窑址150多处,弄清了原始瓷窑址分布范围;确立了原始瓷分期标尺,明确了原始瓷和成熟瓷器的标准;找到了东周时期专为越国王室烧制宫廷用瓷的窑址;测定了原始瓷胎质、釉色的成分和烧成温度;厘清了原始瓷制作烧制工艺流程及窑炉结构……其中,确认原始瓷起源于夏代是最重要的收获。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
      第一,通过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和南山窑址群的发掘,已厘清了原始瓷从早商、晚商、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连续的发展序列,使早于早商窑址的湖州瓢山窑址(Ⅱ区)、李家山窑址有了进入夏代的可能。
 

图一 原始瓷窑址分布图
 
图二 东苕溪地形图
      第二,根据2012年5月至6月对瓢山窑址的发掘,以瓢山Ⅰ、Ⅱ区窑址为代表,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为商代水洞坞(德清)类型产品,下文化层为夏代产品”[8]。在“TG2与TG3文化层下发现了窑炉遗迹(Y1),为了了解窑炉的结构,在两探沟基础上扩大成TG5,将两条探沟覆盖在内,因此详细地层在TG5中介绍”。第1层为晚期耕作扰乱层,第 2、3、4层为文化层,3层下发现Y1,“窑炉底部土层中夹杂有少量的原始瓷与硬陶片”。窑炉上为大量红烧土块和烧结块,土层中包含有较多的陶片和原始瓷片,“其中硬陶约占41.3%、原始瓷约占42.7%,生烧片约占16%。硬陶中灰黑胎约占81.8%、紫红色胎约占18.2%,胎色多不纯,以夹心胎为主,尤以黑灰胎为甚。器形以长颈侈口罐占绝大多数,偶见碗、盆、钵等(图三)。多拍印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