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釉。
 
金 白釉花口瓶
      白釉花口瓶,金代,口径15、足径15.5、高40厘米。瓶为莲花口,细长颈,天球鼓腹,腹下为亚腰形喇叭圈足。除足下部外,通体施白釉,无纹。花口瓶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著名瓶式之一,因瓶口颇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始见于唐,宋金时期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各窑制品的不同点在于腹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制品特点为长圆腹,圈足;磁州窑和耀州窑制品特点则为圆腹,喇叭形足。扒村窑花口瓶虽然也为喇叭形足,但与磁州窑和耀州窑的花口瓶相比,花口长颈,丰肩收腹,圈足高起,线条有收有放,更显得挺拔玉立。
 
金 白地黄褐彩“风华雪月”四系瓶
      白地褐彩“风花雪月”四系瓶,金代,口径4.8、底径8.1、高28.5厘米。原许昌市文化馆移交。瓶唇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腹接处有二圈褐线纹。腹部以上施白釉。有草书黄褐色的“风花雪月”四字。腹下部施青黄釉,底无釉。风、花、雪、月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物象,早期可能与四时时令有关。但四字既能单独成义,亦可通过不同组合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风花、雪月、风月、风雪、雪花、花月等等均是古代诗词吟咏的对象。“风花雪月”四字较集中地出现在金元时期的酒类瓷器上,可能与酒令中诗词系至为密切,体现的也是一种“俗中雅”的文化情节。
 
金 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白地黑花罐,宋代,高11.5、口径9.5、腹围52.7厘米。许昌地区展览馆移交。罐直口,丰肩,鼓腹,圈足。肩部有三圈黑线纹。腹部绘三组写意黑花纹及一圈黑线纹。口沿及器内施黑釉,外部施白釉,底部不挂釉。
 
元 白地褐黑花四系罐
      白地褐黑花二系罐,元代,高18.7、口径15.1、底径10.4厘米。原许昌地区展览馆旧藏。此罐平沿外侈、丰肩、鼓腹、圈足。肩、腹间附二系,系上均有数道竖纹。除口沿及底外皆施白釉。肩与腹部各绘四组富有变化的黑花线条纹。肩、腹间有三圈黑褐线纹,腹下部有一圈黑线纹。
 
宋 白地黑花纹罐
      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元代。腹径33.5、高31.5厘米。圆唇,直口,矮领,圆肩,鼓腹,下腹斜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至底。用黑色彩在肩部绘一周花卉纹,腹部在弧形开光内绘龙凤纹,龙张嘴突目昂首卷尾,凤头前伸,羽翅展伸,龙凤周围间饰云气纹。白地黑花装饰工艺做法是在已成型的坯胎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遮盖住含杂质较多的坯体,然后用毛笔蘸“斑花石”彩料在化妆土上描绘纹饰,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元 白地黑花高足罐
      白地黑花高足罐,元代。高19、口径10、腹围57.8厘米。该器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为高柄,喇叭形圈足。体施白釉,口沿及底部无釉。口沿下有一圈黑纹带,肩部饰水线纹及黑带纹,腹部满绘黑花纹,豆柄处绘水波状纹,底座施一周黑彩。
 
宋 白地黑花瓷灯盏
      白地黑花瓷灯盏,宋代。高3.5、口径7.9、足距11.6厘米,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移交。灯盏为圆唇,直口,宽折沿下卷,下附五个三角形足。除五个三角形足和灯盏足内底部外,通体施白釉,在盏口与折沿边沿有两个黑粗线圈带装饰,圈带装饰中间由数组黑色散草纹装饰。虽为随手挥洒,并无严格的布局设计,但线条粗犷,富有韵律,给人以刚健雄劲的美感。
      在宋金元时期经济文化日趋世俗化背景下,广大民众对陶瓷制品实用功能要求与观赏性的追求发生了变化,扒村窑工匠适时适应北方民众需要,在力求强化各种制品实用性与外观美的统一上做出了努力探索。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