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如何烧制出的“中国瓷器”
2017/7/26 15:38:28

      当中国人捧起精美瓷碗吃饭时,欧洲人还在使用“stoneware”(陶器);直到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精美的器物。他们根据“昌南(即景德镇)”的汉语发音,称它们为“china”。从此“中国”便与“china”画上了等号。
      从看见中国瓷器第一眼,欧洲人就渴望亲手制造出“中国瓷器”,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不懈尝试。当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在欧洲出现,立刻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即使它的昂贵价格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负担得起,也无法抵达欧洲人对它的热情。中国瓷器在欧洲供不应求,催生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繁忙的海洋贸易。满载着中国货物的欧洲货船,源源不断地从东方驶向欧洲各大港口。
      据不完全统计,仅18世纪就至少有6000万件中国瓷器销往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产品却面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窘境。由此所引发的巨大贸易逆差,导致了欧洲各国皇室的金银大量外流。欧洲人既割舍不下精美的中国瓷器,又无法坐视这种持续“失血”的状态,谋求中国瓷器本地化生产便成唯一的选择。
 
      皇家道尔顿
      瓷都景德镇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铅釉陶技术就从埃及传入意大利;之后,锡釉陶技术才从中东传入意大利。靓丽的皮相让它很快赢得了欧洲人的“芳心”,并借着文艺复兴的思潮辐射到整个欧洲。此后很长时间,锡釉陶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宠儿,直到中国瓷器悍然“入侵”才终止了它的霸主地位。
 
      皇家哥本哈根
      欧洲人围绕中国瓷器的种种荒诞猜想想要制造出精美的中国瓷器,首先得要弄明白中国瓷器的秘密。对于光华流转的中国瓷器,天性浪漫的欧洲人有着种种不靠谱的猜想。归纳起来大致是两种思路:中国瓷器光洁透明,似乎与玻璃有些说不清的暧昧;中国瓷器价格昂贵,素有“白金”之称,似乎与炼金术有关。
      欧洲人一向不缺乏说干就干的实践精神,“山寨”中国瓷器的运动很快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陶艺师们使用玻璃技术制造“中国瓷器”,并取得了一定成功。15世纪,威尼斯的安东尼奥玻璃蓝彩陶问世;16世纪,德国威斯烧制出了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陶。之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相继出现了红陶、高温彩色釉陶以及白釉蓝彩的“类瓷器”。与以往的锡釉陶相比,这些使用了新工艺的产品光洁透明,颇有点中国瓷器的味道。但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旦将它们与中国瓷器放在一起,差距就显示出来。17世纪以前,所谓的欧洲瓷器实际并不是真正的瓷器,而是陶器或者软质瓷。
      陶艺师们忙乎的时候,炼金士也没闲着。1560年,位于意大利乌尔比诺的弗拉公爵炼金实验室开始了“炼瓷”的尝试。炼金士的“炼瓷”之路并不顺利,几经尝试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参与“炼瓷”行动的,还有塔斯卡尼大公法兰西斯科一世。他继承爵位之后,就命令美迪奇家族旗下的工厂烧制中国瓷器。在一没技术、二没配方的情况下,美迪奇家族的工匠们发挥奇思妙想,尝试用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各种原料烧制出釉色透明的中国瓷器。结果可想而知,大多尝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即使勉强烧制成功,成品也惨不忍睹,不但釉色混浊还含有大量气泡。
 
      罗森泰尔(Rosenthal)
      这一次次的失败让欧洲人意识到:没有秘方就无法烧制真正的中国瓷器。那么如何才得到秘方呢?他们将目光投向远隔重洋的中国。
      漂洋过海的洋间谍窃密景德镇
      殷弘绪不是中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欧洲人。“殷弘绪”是他的中国名字,洋名字叫“佩里·昂特雷科莱”。他跟随白晋一起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