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秘色瓷”的千古之谜
2017/6/20 13:25:38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五代(907-960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秘色瓷是唐、五代之际古代越窑贡窑生产的瓷器,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专供皇家使用,普通人难得一见。据传秘色瓷釉色如冰似玉,清澈透亮,有幸见到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倾倒。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秘色瓷失传了,再也无人得见,从此成了千年悬案,秘色瓷是否真的存在?它的产地在哪里?它是如何烧制出来的?
 
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1956年在苏州市虎丘云岩寺塔发现,后入藏苏州博物馆。
      极品瓷器秘色瓷:无中生水
      晚唐诗人陆龟蒙有诗《秘色越器》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秘色”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录里。从诗句中可清楚地知道,晚唐时期已有秘色瓷,秘色瓷属于越窑青瓷。
      青瓷的烧造始于公元150年的慈溪上林湖。东汉桓帝和平元年,上林湖一座龙窑,当温度最高可达1300℃时,第一炉青瓷就在这里诞生了;胎质致密,釉色青黄,似一汪青翠上林湖的湖水。这里,最早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过渡。
      上林湖的青瓷产业在隋唐时进入繁荣期,五代至北宋初时达到鼎盛,至北宋末南宋初停烧,历千余年。秘色瓷则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臣庶不得使用”。
      1987年陕西的一场地震证实了秘色瓷的存在。陕西宝鸡法门寺中的宝塔由于这场地震,其中一半轰然倒塌。考古工作者由此发现塔基地宫中的石碑上,有“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的记载,随后,13只细腻精致的淡粉绿色秘色瓷碗、盘和一只秘色瓷八棱静瓶,在地宫的碎石瓦砾中神秘现身。
      根据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考证,秘色瓷的釉色以青绿色调为主,是越窑青瓷中罕见的一种色调。这也与陆龟蒙的“千峰翠色”相应证。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唐(618-907年) 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秘色瓷最为神奇之处就是“无中生水”,法门寺出土的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釉面光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高雅柔和、素洁明快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明澈清亮、玲珑剔透,真像盛着一泓清水,令人叹为观止!
      揭开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千峰翠色”需要极难的烧造工艺,这也是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神秘地位的原因。
      这个谜团随着秘色瓷的烧制地之谜的发现,也一起被破解了。考古界的奥斯卡——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在北京揭晓,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成功入选 “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古代最为神秘的瓷器之谜,由此解开。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连装烧方法都几乎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
      根据遗址研究,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烧制非常复杂,普通的瓷器烧制是装在可以反复使用的陶质匣钵里,秘色瓷却奢侈地躺在一次性的瓷质匣钵里烧,也就是说烧一只秘色瓷可能要费自身好几倍的原料来做匣钵。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而使瓷器呈现出天青色。
 
浙江慈溪上林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