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开辟了从中原沿湘江入漓江,经桂江、北流河、南流江抵合浦的军民两用水道,成为从中原通往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从汉至唐的朝贡贸易,东南亚、西亚及罗马等国,大多也是沿着这条水道行走的。合浦港也是凭借这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对外贸易获得较快的发展。这在《唐书地理志》及《宋会要》等书,均有有关记载。    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王朝已在合浦设立海关,名合浦关。合浦关的职责是管理接待过境的中外商客,以及船只货物的关税征收。当时合浦已成为汉朝的“东南一大都会”,合浦港已成为国际口岸。合浦城郊留下数千座乃至上万座(很多年久湮没无法统计)史迹斑斑的汉墓,便是“东南一大都会”的历史诠释。在汉墓中,也遗存有很多琥珀、玛瑙、水晶等舶来品,说明合浦当时与外番交往的密切程度。    在“海上丝瓷之路”的商品交流中,有没有草鞋村汉窑生产的陶瓷或北海地区其他窑址生产的陶瓷呢?据1965年第6期《考古》刊登安志敏《马来西亚柔佛州出土的古代陶片》一文载,马来西亚柔佛州曾出土过许多几何印纹陶片。纹饰有方格纹、曲尺纹、雷纹、编织纹、波浪纹等,陶片的制法、质地以及某些纹饰,均与我国华南地区的印纹陶非常相似。越南的清化东山、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也发现过和柔佛州相类似的雷纹陶片。安志敏认为,这些陶片很可能是通过外贸手段而输入的。    有几何纹饰的陶片,在北海地区除了在草鞋村汉窑群遗址有发现外,在地角岭炮台旁,以及在营盘镇西沙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发现。在西沙坡遗址,既采集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也采集有汉砖、汉陶壶、汉板瓦、汉筒瓦,还有方格纹、水波纹、米字纹的印纹陶片,以及有唐、宋、明各朝代的陶瓷残器。    在北海地区,现查明,有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的古遗址有几处,有丰富陶瓷陪葬的汉墓近万座(目前在汉墓保护区内有编号有封土堆的汉墓约1,200多座,但没封土堆的汉墓应更多。如1987年开建合浦四方岭汉墓区一段二级公路时,发掘了240多座汉墓,仅有13座有封土堆),而汉墓所需的陪葬陶瓷是不少的,如1988底,在北海孙东发掘的两座砖室东汉墓,其中1号墓约用汉砖2万块,2号墓约用汉砖3万块。1971年冬,在合浦南郊望牛岭发掘的一座西汉木槨墓,出土陶器有37件。2001年7月,在合浦九头岭发掘的一座砖木合构墓,出土陶器43件。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当地生产的古陶瓷应是不少的,古窑址也不应只有草鞋村汉窑群一个,这还有待今后的调查发现。    陶瓷是较重和易碎的商品,陆路运输时间久、运费高,而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较安全,费用也便宜。所以,丝瓷之路逐渐由陆路转入海路,而且日益兴盛。北海地区离东南亚国家较近,在合浦,又设有对外贸易的合浦关。所以,上文提到马来西亚柔佛州等地出土的印纹陶片,很有可能是北海地区古时候,通过南海“海上丝瓷之路”传输过去的。    合浦史学家周家干先生在《揭开合浦乾体古港面纱》一文说:“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汉代陶器,所有这些出土印纹陶瓷,与合浦汉墓出土的陶瓷的造型、花纹、彩釉是一样的。这即证实了汉代合浦与东南亚交通贸易的史实。”这一论点,又进一步证明,北海古窑址在秦汉时期,很有可能有印纹陶瓷通过海上丝瓷之路,输往马来西亚、爪哇等东南亚国家。 二  隋唐古窑址与海上陶瓷之路    隋唐时期的古窑址,目前只发现3处,即英罗窑群遗址、晚姑娘窑址、盐灶窑址。    英罗窑群遗址  位于山口镇英罗村东南约一公里处。据合浦县博物馆普查资料载,该窑在英罗水库岭脚下,南面以前是海,后来海岸线南移约1公里。据说,以前那里有72条窑,东起英罗圣堂,西至石头埠,中间连着后来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