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淄博窑绞胎瓷器学术研究
2016/3/7 15:10:23

 
山东淄博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山东地域诸古窑中影响甚大。在北朝时期,烧制的以青釉莲花尊为代表的青瓷系列,已经确立了淄博古窑的历史地位。唐代盛烧的黑釉瓷器,造型柔美,袖质滋润莹透,色黑如漆。黑袖花口出筋碗就是唐代时期淄博窑的精品。宋金时期淄博窑烧制“雨点袖”(油滴釉)、“茶叶末釉”、黑釉白线的“线条罐”,使淄博窑瓷器烧制水平达到鼎盛时期。在这陶瓷发展的辉煌时代,淄博窑又成功地烧制了瓷器中的另一支奇葩——绞胎瓷器。
所谓绞胎,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这种纹理变化多端,上釉焙烧即成绞胎瓷器。绞胎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工艺瓷器,它的出现是由于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进行广泛交流,受到西域文化玻璃器绞胎工艺的影响,或是受到当时流行的漆器工艺的影响。宋代时期,商业繁荣,陶瓷业得以迅猛发展,绞胎瓷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淄博市博山区城内大街古窑址属于淄博窑,是组成淄博窑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它东临峨眉山,西濒孝妇河,窑址沿河布列,长约1.5公里,宽约O.2公里。1993年由于博山区城市规划建设,施工波及到博山大街古窑址,在原窑址及附近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器瓷片。在这批数量众多的瓷器瓷片中,其中一部分是造型各异、装饰精美的绞胎瓷器。早在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曾在该处挖了一条探沟,清理了两座窑炉,共出士各类陶瓷标本440件,其中一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绞胎瓷器——绞胎钵(《淄博市博山大街窑》,《文物》1987年第九期)。我们把1993年出土的绞胎瓷器与1982年正式发掘的出土器物两相对比,发现它们的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是一致的,是典型的宋金时期特点。
博山大街窑出土的这批绞胎瓷器,从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碗、钵和盆三种。
绞胎碗:绞胎瓷器中绞胎碗的数量是最多的。绞胎碗又可以分为三式。l式:翻沿花口绞胎碗,花口,鼓腹靠下,硬折腰,高圈足底,器物施一层透明黄袖,圈足无釉,绞胎纹饰呈规整的花朵状,美观自然,为绞胎器中之精品,器高4.2厘米,底径5厘米。2式:唇口小圈足绞胎碗,斜腹。3式:侈口高圈足绞胎碗,弧腹,足型为高圈足。外施一层黄色透明釉,圈足无釉。该器型造型优美,施釉均匀明亮,绞胎效果甚佳,是绞胎瓷器中的极品。口径12.5厘米,足径5.2厘米,高6厘米。
绞胎钵:由于受到唐代遗风的影响,即使到了宋、金时期,钵的数量仍然很多,绞胎钵的样式也相当丰富。绞胎钵可以分为二式。1式:敛口绞胎钵,器型较小,敛口,鼓腹靠上,平底。器身内外施黄透明釉,施釉均匀,明亮滋润,外底无釉。口径11厘米,底径5厘米,器高4.8厘米。2式:束径绞胎钵,直径直口,平底,口外施一圈绿釉,径部施一周规则褐色鼓钉纹,器身施黄透明釉,施釉均匀,来自色明亮外底无袖。
绞胎盆及绞胎球:绞胎盆仅见两种瓷片,一是盆底残瓷片,二是花口盆腹连底残瓷片。菱形花口,斜腹,长方形圈足底。纹理自然,花口和圈足是灰白胎,施黄透明釉,施釉均匀。绞胎球,素烧无釉,圆形完整,灰白褐红两色绞胎,纹理自然流畅,直径为5.5厘米。
上述绞胎瓷器均为灰白与褐红两色胎泥糅合相间,绞胎部分全部在器物的主体部位。绞胎瓷器的口沿和圈足,无论是花口、敛口、侈口,或是高圈足、小圈足,都是单一色的灰白胎。是单独做好,然后粘接在绞胎瓷器口沿或底部的。
绞胎瓷器的纹理,自然优美,曲线柔和,千变万化,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像禽鸟的羽毛,有的像花团锦簇,竞相盛开,有的像木头的纹理,造化自然。这些纹饰都是在工艺中自然形成,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绞胎瓷器一般施黄透明釉,釉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