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个人修养。由于“全手工”壶没有用任何模具,一件好的作品,每一个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要靠创作者的眼光来确定。所以,现在一些做手工壶的中青年,虽然还不太有名气,艺术修养也未必很全面,但有远见的收藏家会选他的壶,就是看中他未来的发展潜力,买的是他的未来,以后的上升空间比模具壶要大得多。因为假如你一开始就抱着做手工壶的定位,那么肯定是志存高远的,至少对艺术有一定追求,不会单纯只想着为市场服务;而假如你只想做模具壶,那么恐怕一辈子就只能借助模具了,很难真正去创新,最多是将不同种类的壶型重新拼凑组合一番。
    当然,也无可否认,同款的“全手工”壶,艺术修养高的人和普通工人做出来的,虽然形态大致相同,其实大有区别。这当中的微妙关系就像穿同样衣服的两个人,一个可能显得很高贵,一个可能就显得比较庸俗了。“全手工”壶也是有不同气质的,是作者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另外,单就技术而言,“全手工”壶从选择材料、打泥片,到整个工艺流程,都是比较难的。尤其现在流行薄胎壶,胎体大概就一毫米厚,这种壶就挺难掌控的,做的时候要很小心。因此,一位艺人真正掌握做全手工壶技巧,至少也要三五年时间。而且基本是只熟悉某种类型的制作,因为紫砂壶的造型很丰富,有光器、花器、方器,在工艺上各有难点。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包括大师,也往往只擅长其中某一两类作品,基本不可能精通所有造型。而如果想真正做到手下的“全手工”壶具有艺术性、创新性和个性,勤勤恳恳做个一二十年都未必能成。
    单就一件作品而言,手工成型也比模具成型要更耗费时间。我自己做的基本就是“全手工”壶,假如壶身上有比较复杂的装饰纹样,或者造型变化比较多,一把壶通常要做半个月或一个月,很简单的一把壶,也得花三五天才能完成。对于多数紫砂艺人来说,自己所做的同款手工壶,一般也就三五把。
    总而言之,“全手工”壶之所以价值高,一是工艺难,二是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三是存世量少。藏家们自然乐意收藏这样的作品。市场上比较有口碑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也基本都是全手工制作的。
    当然,现在一些作者的壶,由于市场反响好,订量大,他来不及慢慢做,就有可能想办法借助一些模具来快速成型。我们都知道,模具就是一种快速成型的方法。这种取巧方式,也是需要警惕的。
    再就是紫砂壶原创作品中,也并非要完全排斥模具。有些异形作品借助了模具,也许才能更精准地表达作者的创作理念。所以,也不能单纯以是否“全手工”作为判断紫砂壶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
    收藏家 陈圣泓——艺师功力有深有浅,并非“全手工”就是一把好壶
    在我看来,今天紫砂市场上所强调的“全手工”壶,作为对手工技艺的传承,其存在是必然的,然而不可否认在其商业推广的过程中,已经带有某种炒作成分。紫砂壶作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器物,其实用价值很重要。合理运用辅模工具于紫砂器成型,一来可以精准紫砂器工艺造型,二来可以有利于紫砂器量产流通,这对紫砂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陈鸣远制《松段壶》
    作为一门手工艺传承,艺人的手头功夫尤其重要,功力深厚的艺人,方可做出巧夺天工的精品。然而,工艺技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其实明代紫砂器制作即有借助石模的生产工艺,尤其在某些精加工环节。在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名匠邵大亨所制“八卦河图洛书龙头一捆竹壶”即是典型的借助辅模成型的紫砂器;再如当代紫砂大师汪寅仙与张守智合作的“曲壶”,同样也是借助辅模工艺成型。很多借助辅模成型的紫砂作品,不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