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腹地的两处西夏古瓷窑遗址
2015/3/12 21:09:07

2009年夏秋之际,笔者在宁夏考察窑址时,根据有关线索,在当地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下,数次深入贺兰山腹地对缸沿子、贵房子两处瓷窑遗址进行考察,初步判断其为西夏时期的瓷窑遗址。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缸沿子古瓷窑遗址
窑址位于贺兰山插旗口头道沟营林区(俗称缸沿)一处台地周围的坡地上,距插旗口约12公里。窑址方位:东经0588 051 北纬4299 469,海拔1940米。台地似人为构筑,西面背山,南、东、北三面坡地环绕,东、南两面沟底有小溪绕流。台地南北约60米,东西约80米,上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林工宿舍、水池等。台地西北角可见露头煤层,东南坡地可见露头黏土层。环绕台地西南至东北方向长约200米、宽约50米的环形坡地上,矗立数座窑炉,四处散落瓷片和窑具,堆积较丰富。窑址中心区约10000平方米。由于地处缸沿子,故以缸沿子窑址名之。现将有关资料简述如下:
瓷器标本。依据釉色,可分为白釉、双色釉和黑釉等。其中白釉可分精细、一般两类,黑釉可分一般和粗质两类。
细白釉以碗类为主,可见盆类口沿及瓷瓦类器物标本。胎釉洁白细腻,兼具景德镇青白釉和德化白釉的特点。胎体精薄,微显生烧,碗类口沿处仅0.3毫米左右。玻璃釉质光亮,开片,积釉处略泛青绿色。两层碗壁粘连厚约4毫米,可见透光。小件碗类器物,极为精致,圈足较浅,外直内斜,足缘处较窄,足心稍外凸。内底涩圈,个别有锥孔痕迹,有的饰线划菊瓣纹。可见白釉与黑釉器物叠烧标本。
窑具。主要有桶状、碗状、支顶匣钵,支垫具及垫饼等。
窑炉均为馒头窑,环绕台地西南至东北方向依地势而建,前低后高,后部窑壁没入地表。窑炉内壁用较为规则的片石、外壁用不规则石块拌泥垒砌而成,内壁约1厘米厚的泥壁,已经烧结,可见窑汗痕迹。外壁常见石缝之间支垫匣钵残片。
Y1窑炉保存较好,外壁残损。窑室底径2.9米,高3米,窑门高1.1米、宽0.5米,窑壁厚0.4—0.7米。两个边长0.2米的正方形烟道对称设计,与窑门呈直角、位于两侧窑壁中间位置,下沿距窑室地面0.8米,右边烟囱呈正方形,残高0.5米、边长0.2米。窑炉穹顶有直径0.5米孔洞。
Y2、Y3、Y4窑炉均有残破,除规格略小外,其他与Y1窑炉类同。Y5、Y6、Y7、Y8窑炉均为残存遗迹,规格大小不尽一致。其中Y6窑炉窑室直径达6.3米,令人费解。这些窑炉是否为后世所用?是否对窑炉进行过改建或重建?笔者对此甚为疑惑。
贵房子窑址
贵房子位于贺兰口主沟北马莲沟东南一侧,距缸沿子窑址直线距离约3.5公里。贵房子是一处山间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700米,南北最宽处约800米。缓坡上可见两座窑炉及散落的瓷器碎片、窑具等,堆积较丰富。由于地处贵房子,故以贵房子窑址名之。现将有关资料简述如下:
贵房子窑址的白釉器物标本、窑具及其烧造工艺与缸沿子窑址非常接近。
窑炉均为马蹄窑,依地势而建,前低后高,后部窑壁没入地表,窑壁用较为规则的片石拌泥垒砌而成,内壁一层厚约0.5~1厘米的泥壁,泥壁已烧结,可见窑汗。
Y1窑炉:坐西朝东,残留西、北两面窑壁,壁残高1.1米,窑床长3 米,宽2米。Y2窑炉:与一号窑炉相距约十米,方向大体朝东, 比一号窑炉保存完整,后壁残高1米,窑壁厚约0.35米,窑室长2.64米,宽2.42米。 窑室前端窑门有一条较为清晰的轮廓线,门内即火塘。
比对研究
牛达生、许成先生认为缸沿子窑址“似为贺兰山‘皇城’内日用器皿的供应基地”,然稍显简略。为了搞清楚缸沿子、贵房子窑址烧造器物的消费对象,笔者将窑址标本与西夏王陵出土的器物做直观比对,结果有部分标本近同,未见胎釉洁白细腻的小件器物出土。笔者同时注意到,缸沿子、贵房子两处窑址的标本与人们习见的西夏瓷器——灵武窑的标本迥然不同。
有关问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