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县清溪窑
2015/2/17 22:54:46

清溪窑,位于重庆巴县(现为巴南区)清溪乡,窑址分布在梓桐坝村、华光村,现已发现3处窑址,分别称为华光村窑、梓桐窑和鱼塘坡窑。窑址发现于1976年,其中华光村窑和梓桐窑曾于1990年和1992年进行过发掘(发掘报告见《考古学集刊》第13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2月)。从出土实物来看,清溪窑的烧造年代为北宋至南宋晚期,直至元代仍有烧造。
清溪窑以烧造黑瓷为主,另外还发现有白瓷、青瓷、白地黑花和仿(类)钧釉瓷器。清溪窑黑瓷的主要器型有碗、盘、碟、钵、壶、罐、盏、盏托、香炉、瓶、灯、粉盒等。碗、盘、碟的口沿多作六曲花瓣形,部分碟内压印或刻划菊瓣纹,部分罐、壶的腹部呈瓜棱形。胎质以白色、灰白为主,还有黄白色、黑色,以及少量的缸胎,极少施化妆土。釉色有黑色、深黑、黑褐、绀黑等,釉中装饰有兔毫、油滴和鹧鸪斑纹等,但数量不多,喜欢在碗、盘、杯的口沿饰白釉边,即白覆轮装饰。值得一提的是,清溪窑黑瓷中有少量类似定窑风格的印花装饰的芒口酱色釉小碗,制作精细,所见纹饰一般为游鱼荷花纹。
清溪窑黑瓷的风格与涂山窑接近,近年被归入涂山窑系,如2006出版的《重庆涂山窑》将清溪窑的发掘报告将收入其中。清溪窑黑瓷虽然可以归入涂山窑系,但两窑的绝大多数器物在产品风格和特征上却是可以区分的。涂山窑造型风格稳重古朴,清溪窑轻巧秀丽;略清溪窑的胎质更细白,泥质成分重;部分涂山窑器物施有化妆土,清溪窑一般不施化妆土;涂山窑施釉均匀,釉层较厚,釉面的兔毫、油滴、窑变等装饰丰富,清溪窑施釉不均匀,釉薄处多为酱褐色,釉色滋润,釉光鲜亮,芒口器多,釉面一般无装饰。
清溪窑白瓷的造型主要有碗、盘、碟、瓶。胎质较细,多为白色胎,釉为乳白色或偏黄,内满釉,内底有细砂圈或砂堆痕。多数器物的外壁施釉近底足处,底足处无釉或施一层类似化妆土的浆水,也有少数器物的外壁仅施半釉,无釉处露胎。器物多为素面,主要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点彩和釉下彩绘。印花和划花装饰主要见于碗、盘,具有仿定风格。点彩主要装饰于碟的里心,釉下彩绘主要见于碗、盘、瓶的外腹部,多为黑褐色草叶纹,装饰风格类似北方磁州窑系产品。清溪窑白瓷属于四川白瓷窑系,受四川磁峰窑的影响比较明显,两者的产品风格具有较多共性,均为仿定白瓷,在装烧方法上与磁峰窑类似,也采用石英砂间隔装烧的工艺。因而,川渝两地的古陶瓷收藏者,多数均将清溪窑白瓷误认为是四川磁峰窑。其实两者之间除胎、釉、装饰有别外,磁峰窑采用的石英砂一般为白色粗砂粒,而清溪窑多为细小黄砂粒。
清溪窑的仿(类)钧釉是其特色产品,这类产品的釉色如冰似玉、晶莹剔透,有收藏者称其为“类汝似钧”釉。这类产品曾在1991年四川遂宁金鱼村宋代窖藏中出土数件,直到1990—1992年清溪窑进行考古发掘,在窑址中出土5件标本,这类器物才被确认为清溪窑产品。而民间收藏者对这类产品的认识,应当是在清溪窑发掘报告发表之后(即2000年以后)。清溪窑仿(类)钧釉瓷器的主要器物有碗、盘、碟、瓶、炉、壶、水盂、梅瓶等。胎质细腻,胎色为白色或灰白色,一般不施化妆土。这类器物的釉为乳浊窑变釉,釉色以天蓝、乳白为主,也有的为淡青色,釉色莹润如玉,皆有钧窑和汝窑的特点,似钧非钧,似汝非汝,美丽迷人。一般施釉不到底足,多数器物的口沿为芒口。釉层单薄,均为一次上釉烧成,釉面有细蜜的开片,胎釉结合不紧密,剥釉现象较普遍。釉面无紫红斑和蚯蚓走泥纹。这类产品中曾发现有印花装饰的,但数量极少。
虽然清溪窑的这类产品被称为仿钧或类钧釉,但两者在产品风格与特征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民间收藏者张天琚曾撰文将清窑的这类产品称为“类钧釉”,并认为“仿钧瓷&rdq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