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地操作手工瓷艺。他不但在制瓷技艺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上世纪70年代,当地很有名气的“黑矾沟道情”和晋剧剧团就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   
    孤独而执着的守望者   
    初夏的青城公园里已是绿树成荫,在青城公园的西南角,有一排外观显得有些陈旧的平房,而就在这排平房的中间,有一间房的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一方土”雕刻陶瓷美术工作室,56岁的李大龙就是这间工作室的主人。其实,与其说是“工作室”,倒不如说这是制作陶瓷和雕塑作品的仓库更为贴切,而李大龙在这里已经过了七八个年头了。当记者和他谈起清水河陶瓷的话题来,这位自称“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工作者一下子来了兴趣,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从清水河陶瓷的历史发展,以及清水河陶瓷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寞,李大龙谈得很是仔细,记者能够感受到他对清水河陶瓷的深厚感情。   
    李大龙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市人,16岁的时候开始师从已故内蒙古雕塑界名人文浩先生学习雕塑,之后跟随文浩先生多次去清水河县的窑沟乡实习。最初去的时候,留给李大龙的印象除了当地的荒凉外,更多的则是当地原始而又传统的制陶工艺,“都是手工拉坯,上半节是用泥条盘筑的,而一个工人一天只能做3个,模具用得非常少。”李大龙这样形容他最初见到的清水河陶艺制作过程。在此期间,李大龙认识了日后成为自己师傅的张选,在李大龙看来,后来清水河县陶瓷厂用的制陶机器和生产模具绝大多数是师傅张选制造的。“和其他人相比,我师傅的文化程度较高,这也是他能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把陶瓷技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原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大龙这样评价自己的师傅张选。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大龙从见到张选师傅的那一天起,就被这项技艺深深吸引。一段时间里,李大龙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师傅做造型设计,还做过一些工艺品,他的记忆中这些工艺品曾漂洋过海出口到韩国和日本。在早年接触陶瓷的过程中,李大龙曾见证过清水河县陶瓷事业的红火。他说,清水河县的陶瓷窑都是各有特点,所生产的产品也是各具特色。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当时除了四家大型的国有陶瓷厂外,还有近百家小瓷窑、小作坊。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受当时的大气候影响,陶瓷厂实行了转制,人心不稳,只顾眼前利益也就无暇顾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各项工艺自然也就跟不上市场的需要。甚至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的生产竞争现象。而就在此时,南方一些陶瓷厂却顺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产品一下子走红市场。就这样,辉煌了800多年的清水河陶瓷终于不得不面临生死的抉择。   
    而就在这个时候,在距离不远处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开始修建。由于万家寨水库的蓄水,导致当时赫赫有名的清水河县第二陶瓷厂厂区被淹没,尽管政府部门也采取了异地搬迁的措施,但大量以此为生的产业工人不得不转行,陶瓷厂也悲壮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清水河的制瓷业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技术失传的尴尬境地。而近年来,随着地下水位逐步下降,黑矾沟村仅有的四眼泉水井也相继枯竭,村民的生活条件受到极大地制约,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远走他乡。记者在实地采访中看到,黑矾沟附近的不少瓷窑已经开始倒塌,整个村庄已荒芜破败,一片狼藉。沟的南坡,近年来由于私挖滥采严重,植被和村庄的结构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挖矿产生的废弃物使河床增高,沟畔的原始厂房、瓷窑随时有被吞噬的危险。这些,都让李大龙很是伤感。   
    希望重燃制陶梦
    李大龙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