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研究——陶瓷与书法艺术表现
2014/12/12 15:41:42

    瓷之书法,能使人受到陶冶。瓷、书结合赖于文化的融合,通过诗词内容激起书家的创作热情,而决非例行公事的文字照搬。艺术是骚动的不是静止的。墨笔在瓷上作书,讲求墨随情落,格由意定。器坯上刻字,日铁笔书,提按顿挫,重在书法艺术同腕力的谐合。运刀视同运笔,兴至挥来无拘束,何分墨笔与钢锋。习久则能生巧。瓷有道,书亦有道,见贤思齐,承前重在启后。文化至上、瓷书鉴之,尚不失至理至善。
    瓷与书法 毛笔 铁笔 文化艺术
    三联构思,第三项为书法。三联构思正是建立在陶瓷这个相近艺术的载体基础上。目的是在一种静止而单纯的物质形象中,唤起或产生一种文化律动,从激发和启迪入手,使人受到陶冶,感受三联艺术魅力。三联艺术以各自形式出现,给人一个思索的艺术空间,继而由艺术转向人生、事业和自我;在重叠的错综复杂的艺术矛盾中产生灵魂驱使下的遐思和震撼,我想这便是三联艺术作品的成功和最高境界。
    文学和艺术能打动人,是不争的事实。一篇文章,一部小说读到情节曲折,含义深刻或悲切之处,会令人潸然泪下、掩卷呜咽。一部电影(电视剧)、一出戏剧,不尽的辛酸苦辣,难耐的世态炎凉,不得不使人疾恶如仇、义愤填膺。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及其威力。书法艺术同样,它感人的条件和方式虽与电影、戏剧不同,而其意义则无二致。书法感人靠笔墨和气韵。电影、戏剧靠情节、靠真挚。
    流动的书法线条,凭人的感情和性情借笔产生。这个产生过程的条件因素则是多方面的,是激越、是压抑、是愤懑、是愉悦,各呈格调。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的问世,属心神愉悦之作。时当“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太守王羲之与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绵等42人,在此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
诗,王羲之撰书的《兰亭集序》记述了当时的盛况,成为文章和书法珍品。”试想“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兰亭序》语),各逞吟怀,王羲之临场制序并书,兴致所至,用笔自然酣畅,神采飞动,遂成千古名书。
    “天下第二行书”是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亦称《祭侄稿》。当时是颜真卿的侄子在讨伐安禄山的战争中不幸殉国。为了纪念其侄的英勇精神,颜真卿奋笔写下《祭侄稿》。纵览其书,大义凛然,正气奔涌,悲愤激昂中流露出大义及其爱憎。故元张晏跋其书法艺术云:“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直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称道:“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书如其人原不是绝对的,但从书法表现的形式和情趣中,去领悟其艺术魅力,却是非常神奇的。
    以陶瓷艺术品所定诗词内容,去发挥书法的固有优势,以获得感人效果,说到底还是从书法(作者)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出发。象中国画题款书法一样,不仅位置要选择,题款形式也要选择,而书法更需要选择。题款位置一般要求是为画面增添布局美,能起到点睛作用。题款是错落,还是跳跃,是横书一条线,还是竖书参差有致,这是形式要求。工笔一般题楷书款,有的多用赵佶瘦金体。泼墨(写意)山水则用苍劲的行或草。这些法则的形成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权威所规定,而是人们根据美术实践而摸索出的艺术真理,这是书体要求。陶瓷艺术中的书法表现,各窑口均有不同的方法。以景德镇及南方一些大瓷区为例,多见于墨色(一种陶瓷颜料)题书,用毛笔直接在瓷器壁上写,然后烤成。陶瓷进入明清时代,书画家们渐渐把瓷坛作为他们的另一个发挥阵地。同时陶工艺术家也应运而生,兼瓷兼书兼画。“中国书画之肇兴已二千有余年,此二千年中所产生之著名大家车载斗量,若再将长一技者计算在内,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