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的秘色瓷与柴窑的渊源
2013/8/12 23:13:35
五代褐彩云镂孔炉
唐代越窑釉下彩水盂
越窑刻花碟
柴窑在瓷学上是经历千年的一大悬案,很多人都想知道柴窑究竟是什么。而黄金源先生很早就写过《论柴窑》的文章,对柴窑的来历进行全面分析。这些论断,后来被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所证实。 那么,柴窑到底藏身何处?黄金源说,只能从现存史料和实物中才能找到真正答案。他通过不断考证后得出,“因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留有诗句赞美秘色瓷,而留下柴窑的美名,故我们认为,只有生产秘色瓷的越窑才能称之为柴窑。”
近日,记者在瓦趣轩主人、古瓷收藏家黄金源先生的引领下,走进了瓦趣轩古香古色的书房,听他讲述研究古瓷的心得。
藏家名片
黄金源,任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广州市古玩商会等顾问。
柴窑因后周皇帝柴世宗诗句而得名
秘色瓷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越窑贡窑生产的瓷器,专供皇家,臣庶不能使用,在当时连普通老百姓都不能看到它的真容,因此被称为秘色瓷。
历史上真有柴窑吗?其实这个问题都一直存在争论。最早记载柴窑的文字,是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一书,明确记载后宫内库藏有“柴、汝、官、哥、钧、定”六窑藏品,且柴窑排在首位。这给柴窑是否存在的争论划上句号。
黄金源说,要研究柴窑,首先就得先谈谈越窑。越窑是从汉代开始生产,一直延续到北宋,经历了千年之久,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擎天一柱。中国陶瓷史上有很多帝王与文人墨客都赞美过越窑,在北宋朝以前,它一直独领风骚。至晚唐,已有在吴越之地,上林湖设立官窑,因此有了“陶成先得贡吾君”等词句。
在五代十国的六十年间,吴越国王在上林湖建立官窑(上林湖即现浙江省东部姚江流域慈溪县鸣鹤场水库)。由于官窑所烧的瓷器是专供宫廷使用的贡瓷,臣庶不得使用,故称为“秘色瓷”。至北宋,朝廷派大臣赵仁济督管窑务,后来各地瓷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越窑就此被废弃。
那么,越窑又和柴窑有什么关系呢?黄金源说,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曾赞美进贡的越窑“秘色瓷”时,留下一句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当时的越窑有黄色、天青色。这句诗的前部分,是赞美越窑瓷器的颜色,后面是希望将来都能烧出这种颜色,所以人们认为柴世宗喜欢这样的瓷器,故称之为“柴窑”。
那为什么后人说宋代名窑时,只有汝、官、哥、定、钧,而没有柴窑呢?黄金源分析称,首先,因改朝换代关系,后周被灭亡后,柴窑名字不能再用后周皇帝姓氏“柴”,而只能称之为越州窑。而当时越窑已经逊色了,因此柴窑不在宋代名窑之列。第二,越窑历经千年,最顶峰时期是晚唐和五代,因此也不能列为宋窑。
黄金源认为,越窑有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但只有在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生产的秘色瓷,才是越窑的发展高峰期,才代表其最高水平,此前越窑生产的产品大多是殉葬品。“柴世宗留有诗句赞美秘色瓷而留下柴窑的美名,故我们只称生产秘色瓷的越窑为柴窑”。
但因时间的冲洗,很多人淡忘了越窑曾烧制宫廷用秘色瓷这段历史。直到明万历年间,徐应秋所著《玉芝堂谈会》中记述:“陆龟蒙词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为诸窑之冠。至吴越有国日愈精,臣庶不得使用。谓之‘秘色’,即谓柴窑也!”这重新明确了晚唐越窑秘色瓷就是柴窑。
到清乾隆皇帝时,乾隆在御制诗中就有一句“李唐越器人间无”的感慨,表达了对越窑秘色瓷的仰慕之情。乾隆这句诗也说明,至清朝“越器人间无”应是可信的。因为经历了千年,人间经历许多次战争和多次改朝换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