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瓷器史上的千古谜团
2013/7/15 22:49:23

  听西关收藏家黄金源品瓷之③   
  藏家名片
  黄金源,任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广州市古玩商会等顾问。
  在古瓷收藏中,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其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且“铁线金丝”是哥窑器的标志性特征,至今,一些大型博物馆收藏的哥窑瓷器,仍被认为是宋代器物。
  而黄金源先生认为,宋代只有四大名窑,应为汝窑、官窑、定窑、钧窑。而哥窑,应是元灭宋之后,将官窑改名为哥窑,官哥应是同一窑口,只是不同朝代的称呼不同而已。
  “官哥一家朝不同。”黄金源这种破天荒的观点,引来瓷器收藏界的巨大反响,可是,“至今没有人反对我的这一观点”。这一论述,也成为黄金源先生对瓷器收藏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
  破解“铁线金丝”困惑
  长期以来,哥窑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因为没有一件史料,记载哥窑的诞生时间,也没有资料记载其发展过程。那么,黄金源先生有什么理由认为,哥窑就是南宋官窑的延续呢?解铃还须系铃人,首先来看哥窑器身上的“铁线金丝”。
  何谓“铁线金丝”呢?在黄金源的私人瓷器博物馆瓦趣轩,记者见到了一个明代哥窑器,其全器开大片,“铁线”布满整个器物。
  黄先生解释称,所谓“铁线金丝”,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
  然而,经研究发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使用最先进的瓷器制作工艺,都不能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烧制出黑色和褐黄色两种颜色。那哥窑器身上是怎么出现“铁线金丝”的呢?
  研究者发现,哥窑瓷器上的“铁线金丝”是瓷器烧制好之后用人工方法把纹片着色。着色剂有墨汁、茶叶汁等有色液体。
  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很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容易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浅。深色纹片与浅色纹片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装饰效果很强。为了使大纹片与小纹片的色调反差更加明显,也可以分二次着色。
  因此,在哥窑器上未加上“铁线金丝”之前,哥窑器与他的前身官窑器,是十分相似的。这在许多文献和实例中得到验证。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代至正年间孔齐著的《至正直记》,其中有一句话如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窑即为哥窑。
  黄金源认为,这说明当时的哥窑与官窑已经很难分辨,证明了哥窑并没有“铁线金丝”,如果有“铁线金丝”则无须“细辨也”。
  现在,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件“铁线金丝”的哥窑五足洗,而在英国戴维德基金会博物馆也有一件一模一样的五足洗,但瓷器身上并没有“铁线金丝”,因此命名为青瓷,而没有称哥窑器。这个案例也正好验证了哥窑器上的“铁线金丝”是瓷器烧制好之后再加上去的。
  为了研究,黄金源提出一种假设:如果把上海博物馆这件瓷器上后来制作上去的“铁线金丝”去掉,而在英国博物馆的那件瓷器上加上“铁线金丝”,那对这两件器物的判断结果会是怎样呢?很显然,“铁线金丝”并不是辨别哥窑器的唯一标识。
  官哥一家朝不同
  至今还有一种说法称,时至今日哥窑窑址仍未发现。
  黄金源则表示,“其实,哥窑的窑口早被发现,只是你不承认这就是哥窑窑口。”因为这些窑口挖出的瓷片上是没有“铁线金丝”,所以误以为就不是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