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被青花瓷取代的原因
2013/7/11 21:09:27
宋代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乃至瓷器,都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鲜明风格和美学风标。从实物载体来看,我国的陶瓷工艺从唐及宋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盛期,造型生动多变,釉彩瑰丽多彩,装饰华美多姿,窑口争奇斗艳,其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亦日趋自然完美。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已成规模,主要窑口分为“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是宋、元、明初几个朝代在数百年间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所烧制,并影响到江西省的南丰、吉州等地及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广大地区的—个著名陶瓷品种。甚至在河南禹县钧瓷窑场中也发现有宋代时用当地的原料、工艺仿烧的具有北方特点的“青白瓷”。各地所产的“青白瓷”,根据其所采用的原料、制作工艺和烧成方法的差异,所烧制出的“青白瓷”在胎质、釉色、纹饰等方面虽各有千秋,但其品质高者,首推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所产“青白瓷”。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亮洁、胎质坚硬细密、色泽温润如玉。宋元时期的青白瓷,史料中多有记述,如耐得翁《都城纪胜》中记载当时平津桥沿河有“青白碗器铺之类”。元末明初人汪大渊著《岛夷志略》中载有用青瓷器等物进行对外贸易的情况。
青白瓷又称影青,而“影青”一词,始见于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书中说:“青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
根据出土的实物和各方的研究情况,青白瓷大体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器类、陈设赏玩艺术类和神煞冥器类。其中日常生活用品类最为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有碗、盘、碟、钵、罐、瓶、注壶、水注、香炉、盒子、盏托、台盏、香薰、洗、磨、灯、枕、瓷雕、笔架等。陈设赏玩艺术类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以及尊、瓶、罐等造型。神煞冥器类则包括佛教中菩萨像、道教中的道士像以及魂瓶等。
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宋元青白瓷纹饰的选材特点。瓷艺师们把生活中人们所熟悉和崇尚喜爱的动植物或山水人物等,浓缩、提炼、升华,以优美生动的形象,用各种超脱娴熟的技巧,根据不同事物的特征,用高度概括、夸张、变化的手法表现于瓷坯之上,令人叹为观止!同时,瓷艺师们还要根据不同的器形来安排选择不同的装饰内容。使生动的纹饰与器形完全相容协调:比如在对于碗、盘、碟、盏等类器物,装饰纹样多取花鸟、鱼水、龙凤、水禽等,而山水人物则不多见。而在瓶、罐、壶等器物上,则选取更为广泛的花鸟、鱼藻、瑞兽、山水、人物等题材。对于圆形器物,纹饰图案必然是连续的回旋效果。方的器物,则选取多种纹样,既保持各面的协调统一,同时各面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瘦高的纹样则选择挺拔的或多层次安排,扁矮的纹饰则选择横向回旋展开的。真正做到了图案装饰布局合理,繁而不乱、疏密有致、形象生动。
青白瓷不但造型美,纹饰美、其工艺手法更是独步青云,在纹饰工艺上,突破晚唐、五代旧制,出现了刻花、划花、印花、剔花、镂空和釉上加彩等多种工艺手法和装饰方式。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其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瓷艺师们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瓷艺师们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