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解谜元青花
2012/11/1 20:02:48
一对公元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的花瓶,曾被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属今江西省玉山县)的张文进供奉,以“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这对瓷瓶中的一件,在远走海外80余载后首次回到国内,即为此次现身上海博物馆(下称“上博”)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原馆长波普正是把“至正瓶”作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标杆,才得以找到解决元青花瓷器诸多谜团的路径。张文进当年要求工匠烧制在瓶颈上的铭文,成为元青花日后石破天惊令世人如痴如醉的传奇之路的发端。上博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被问及此次展览中他最为看重的展品,他略作思索后表示,从研究的角度,当然是“至正瓶”。
上博10年前就有举办元青花瓷器大展的意愿,经过几年筹备,终于集得元青花瓷器收藏之大成。90余件(套)元青花器物和一批瓷片标本,包括了对元青花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2005年拍出2.3亿人民币天价的“鬼谷子下山图罐”,以及来自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及上博等国内外30余家收藏机构的元青花瑰宝。来自国外的展品,基本上都是首次来到中国,有的国内展品也是首次公开露面。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已经有超过650年的历史,而系统地认识和研究这些器物的历史不过60年。目前学界认可的存世元青花不足400件,而绘有人物故事的器物更是仅有不足10件,极为珍贵。此次鬼谷子下山图罐、昭君出塞图盖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和三顾茅庐图带盖梅瓶等集中展出,可谓盛况空前。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20日。
在陆明华看来,元青花的外在特征为“大气、雄浑、精美”,他说,元青花不是很细腻的那种,“看上去比较粗犷,给人非常大气的感觉,也很漂亮。这三个特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元青花出现在多民族融合的元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其在承袭中国文化的同时吸收了更多元的文化要素。“元青花发源于中国,无疑主要承袭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它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又处于元代这个多民族交融的历史环境之中,因此元青花包容了众多的文化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上博副馆长陈克伦论述道。随着近年来考古不断发现元青花器物,加上国际交流活跃,泛着幽蓝光芒的元青花背后的更多谜底将被世人揭晓。
从至正十一年出发
首次回到中国的“至正十一年铭瓶”被置于独立的展台上,接受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观众的瞻仰与赞叹。“至正十一年铭瓶”高63.8厘米,颈部有象首环耳一对,纹饰繁而不乱,绘制精美,自颈至底共有九层,依次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花、云龙纹、海涛纹两层、缠枝牡丹纹及杂宝莲瓣,工艺之美亦令人赞叹。瓶颈部的铭文学术意义尤其重大,记录了定烧人的信息,以及烧造年代和功用,“至正型”由此而来。
上世纪20年代,这对青花瓷瓶曾出现在北京贡院(一说智化寺),后来据说经华人吴来熙之手卖给了大维德爵士(Percival David)。对于将这对珍贵的瓷瓶卖至国外的吴来熙,陆明华说:“评价吴来熙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他就是一个商人。真正需要评价的是发现这个资料然后研究的人。最早的是霍森,大英博物馆东方部的主任,到50年代,美国专家波普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时对元青花的研究才真正地深入下去,他们是开启历史的人。”
波普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至正型”器物,由此奠定了元青花研究的基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