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北宋官窑遗址在开封东郊存在的可能性
2012/8/31 21:34:33

  


 
有极高历史美学文物价值的北宋官窑瓷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围绕北宋官瓷,国内不少人甚至一些外国人都在纷纷发表各自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个别观点需进一步商榷探究。 
  转换观念才是找到北宋官窑址的关键
  南宋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明确记载:“政和间京师(指今日开封)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叶寘系南宋人,距北宋政和年甚近,对其北宋官窑详情应是了然在胸,故才明确记载,后代各时期许多学者在宋官窑遗址问题上如有不一致的话,按常理和逻辑推理,叶寘的记载应是最权威可信的。因为到目前关于北宋官窑的烧造地点之争,已有数种观点与叶寘不同,持有不同观点者,大都是现代学者。而对于宋代的事情是宋代人知道的清楚,还是现代人知道的清楚?我想连小学生都会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认为宋人记录不足采信而另有观点,也是其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前提是一定要有足以能说服人的实物证据和历史文字资料,否则就是主观推断和凭空猜想。
  因千年来一直找不到北宋官窑址,又是考古的空白,不少人都在积极探寻,其中有位权威学者,不受当时条件局限的影响,大胆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了宋官窑窑址极有可能已被填埋在黄河河床下6米深地方的观点。因是权威专家提出,故有不少学者都随和了这个观点,至此再也无人提出具有学术争议性的观点。近些年来民间虽也有人提出过窑址另有属地的观点,但并没有信服人的实物证据,而且人微言轻不足以引起重视。好在现在中国收藏家协会和开封市政府连续三届举办收藏学术论坛,思想开放,观念创新,论争自由,重视民间声音。特别是此届论坛已将北宋官瓷作为专门论题,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极有可能就是将来揭开千年北宋官窑神秘面纱的前奏序曲。
  要想进一步深入探讨,必须解放思想。权威学者、专家虽对北宋官瓷有过观点,但那是他们处在当时局限环境中得出的结论。如果他们继续在世的话,我想这些学风严谨、令人尊敬的泰斗也会不断探索,以新发现、新证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追求事实真相。可我们这些后人面对发展的形势,却不敢越雷池半步,思想僵化地继续坚持一成不变的学术观点。如此一来,北宋官瓷之谜将永无揭开之日。我们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探索,那才是已故泰斗在九泉之下所期望和欣慰的事。
  张公巷窑非北宋官窑
  2004年2月4日继清凉寺汝窑址发现后,河南考古所又在汝州市张公巷发现了一处器型精美、釉色上乘似汝又胜汝的宋代瓷窑。历史上从无记载的一个奇怪瓷窑突然冒出来,让考古学者和文物专家一时间浮想联翩,经历了短暂猜想和推断后,针对北宋官窑址还没找到的现状,有人大胆提出:新发现的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于是,主题为“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的论证会召开了。与会的17位文物专家讨论得很激烈,经过反复论证后,最后与会的17位专家对此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同意北宋官窑说;第二种认为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三种则完全反对,理由是文献明确记载北宋官窑窑址在汴京:“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且出土器物与馆藏均对不上号。据了解,没有参会的一大批宋瓷专家对此也持保留意见。
  时隔不久的2004年5月20日至22日,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陶瓷专家又对张公巷窑进行论证,结果对会议提出的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一说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据清代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记载:“宋政和间徽宗于京师,置窑烧造曰官窑”,且出土器物与馆藏均对不上号,由于意见分歧较大,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莉英在作学术总结时说:“由于有不同意见,建议进一步发掘论证。”
  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