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受损瓷盘姓哥还是姓官
2011/8/5 22:35:06
昨天,快报报道了南京也有“哥窑盘”,和故宫博物院(微博)损坏的那一件都来自明代汪兴祖墓,当时出土的时候,11个盘子叠放在一起,完好无损。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媒体称,南京专家给故宫“挑刺”,称故宫博物院损坏的是官窑盘而不是哥窑盘。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玉堂佳器展厅内,说明也是南宋官窑盘。都是同一座古墓内出土的“亲兄弟”,为何故宫博物院叫它“哥窑葵瓣口折腰盘”,而南京市博物馆却标注“官窑盘”?
这让一个存疑近千年的谜,又被提到了台面上。本来,南宋时期的窑口官哥不分,是学术界内部之间的争论,现在一下被大众化了。那这个古盘究竟姓“哥”还是姓“官”,收藏专家马未都说,说不清;鉴定专家说,都对!这是怎么回事呢?
姓“哥”姓“官”如何辨别
通常有啥识别密码?
学术界辨别官窑还是哥窑有两点共识:
1.哥窑有乳黄色“金丝铁线”,官窑的纹线是黑色的。
2.哥窑的开片小,官窑的开片相对较大。
这次鉴定为何失灵?
专家表示,拿朝天宫正在展出的瓷盘来说,这个盘子,“铁线”是黑色的而不是乳黄色的,从这个角度判断,应该是官窑盘;但是,如果从开片的大小来看,它的开片又过于紧密,不是大开片,是哥窑的特点。“因此,叫它官窑或者哥窑盘都对,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
对此,瓷器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叶佩兰昨日表示,目前,故宫受损文物属于宋代还是元代,在业内还存有争议。汪兴祖墓出土的瓷盘究竟是官窑的还是哥窑的,这涉及到一个近千年的瓷器之谜。宋代有官、哥、定、汝、钧5大窑,但哥窑是一个谜,这也是科学家们试图揭开的谜。
相关链接
考古简报显示,出土11件瓷盘
昨天,有媒体说,故宫犯了低级错误,1970年,从汪兴祖墓出土的是12件瓷盘,不是11件。连当年出土文物的件数故宫都给弄错了?记者查阅了当年的考古简报。在一份当年考古者李蔚然发表的《南京明汪兴祖墓清理简报》上,详细记录了当年的考古情况。里面说道,一共出土随葬器物74件,分陶器、瓷器、玉带饰、金银器、铜饰、铁武器和石墓志。其中陶器2件,一件是残缺的缸,内壁模印圆圈纹;一件是瓶,赭色,直口卷沿,小平底,形如橄榄。
瓷器12件,盘11件。当时11件盘子位于石门前部,出土时有的叠压在一起,均为哥窑制品,可分大中小三类。葵瓣口,青灰色釉,开片。大盘圈足露出紫酱色胎骨,中、小盘底留有支烧痕迹。大盘3件,口径16.1-16.4,高2.9-3.1厘米;中盘1件,口径15.3,高2.8厘米;小盘7件,口径13.5-14,高2.2-2.7厘米。另外一件瓷器是青花高足碗。当时,这个碗和瓷盘放置在一起,白地青花,碗之口沿绘卷草纹,内壁及底面刻龙纹暗花和折枝菊花,外表绘云龙纹。
朝天宫为何给瓷盘改“姓”?
采用了权威专家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官窑”观点
既然当年亲手清理出这11件盘子的人都说是哥窑,那么朝天宫展厅内为什么说是官窑呢?难道当时的考古简报有误?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考古人员说,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在写考古简报时会写是哪里出土的,什么墓葬,而不会对文物下结论。“古墓中的文物,一般是同时期的,或者年代更久远的。这些盘子比汪兴祖生活的年代更久远,很可能和汪兴祖个人有关系。汪兴祖或许是个收藏爱好者,收藏了古董。”那么这些出土文物谁来判别它们的年代、形制,解决它叫什么的问题呢?考古简报也是很严谨的学术报告,怕引起同行的笑话,一般都会请权威专家来鉴定,鉴定之后,尊崇大家的意见,给出一个名字。
不过,一些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