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窑址与北宋官窑的历史谜团
2021/1/20 15:56:08
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一书中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这是有关北宋官窑最早的文献记载,也记述了汝窑、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历史沿革。这是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官方自办窑场的记录,也产生了对北宋官窑的疑问。
北宋官窑存世器物极少,目前仅大英博物馆藏“亚历山大碗”以及上海博物馆四片残片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产品,而北宋官窑的窑址所在也一直是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谜题。
而《负暄杂录》中记载的“京师自置窑烧造”存在两种理解:第一个理解应该是在都城汴梁(开封)办窑场烧宫廷御用瓷器,京师指的是开封。但开封地理环境特殊,数百年来黄河泛滥,灾荒频繁,地貌变化很大,宋文化层深埋地下达六七米,当年烧瓷器的窑场遗址,至今没有发现窑址。第二个理解是当局为满足宫廷需要,即烧造御用瓷,官方投资的官窑窑场地点设在在京畿地区,或附近瓷区。北宋时期,开封周边地区发展起来许多窑场,有水平较高,1977年发现的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就被认为是烧造御用汝官瓷的窑址,所以北宋官窑是极有可能在开封周围京畿区域各县的。
北宋官窑的历史梗概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调和党争失败,重新推行熙宁新政,任用蔡京为相,蔡京借排除元佑党打压异己,受此牵连,宋徽宗废止汝窑贡窑的烧造,宫廷用瓷改用钧瓷。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重新启用汝瓷为宫廷用瓷,但核心工艺已经失传,烧造水平每况愈下,这一时期的汝窑,称为“汝窑新窑器”时期。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下令创办宫廷垄断的北宋官窑,不惜工本,设计专有器形,烧成精品选入宫廷,次品就地销毁,不再流入民间。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窑场毁坏,窑工亡佚,北宋官窑断烧失传。
张公巷窑址的发现
2000年4月,街坊邻里告诉汝瓷专家朱文立汝州城内的张公巷街一户居民盖房挖地基时发现有瓷片。朱文立赶到现场,发现大量瓷片,做工非常精致、釉色非常独特、支钉痕如小米粒大小,同时出土多块典型的匣钵。朱文立推断,这极有可能是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便立即向省文物局主管领导汇报。当时省局领导很重视,很快就派人来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张公巷窑址出土瓷片
张公巷窑址出土匣钵
张公巷窑址的三次发掘与论证
2000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张公巷街南端西侧开了一个东西2.5米宽、南北10米长、深度有3.5米的探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开挖的探沟
出土的匣钵片品种繁多,有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同时又出土了一些青釉瓷片和少量素烧过的胎片及火照、玛瑙粒等。那些瓷片有满釉支烧的,也有垫烧的。支钉痕似油菜籽,更多地像小米粒,薄胎厚釉,瓷胎呈白色,器物底部直、窄、矮,与文庙汝官窑的异曲同工。
2001年4月,朱文立在张公巷路东居民院内用直径5厘米的探铲打了两个探孔。其中一个探孔出土了60多件素烧胎片,还有4件独特的青釉瓷片,其中一块的厚度仅两毫米,他把物探情况向省文物局做了汇报,请他们派考古队第二次到张公巷窑址进行发掘。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张公巷窑进行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有40平方米。当挖至宋代地层后,便看见大量的素烧胎片叠摞堆积,40平方米内纯素烧胎片厚度达1米多,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第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