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达顺:佛山市南海区宋代窑址考古调查的新认识——兼议“南海Ⅰ号”沉船出土酱釉器产地问题
2023/3/17 15:57:26
2021年9月初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组成佛山南海窑址考古工作队,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展开区域性考古调查工作。期间发现几处被地方修路和民房建设等破坏而暴露的遗址点,随即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同时继续坚持周边的考古调查工作。2021年12月,田野考古工作基本结束,此阶段的工作重新调查并确认了南海两处窑址的基本范围,采集了一批文物资料,并掌握两处窑址窑炉的基本形态。此外,还明确了“南海I号”沉船出土的部分酱釉罐等器物为广东佛山南海生产,为南海地区窑业生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与此前学界以往认为南宋时期广东地区窑业生产式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掘证实佛山南海地区的窑业生产至少到南宋中期还有很大规模,而且区域性分工较为明确,内销外贸市场的方向和贸易线路较为清晰。为广东沉船考古、陶瓷考古以及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面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一、重新调查的缘起
此次调查缘起于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整理宋代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陶瓷器时,通过考古类型学比对,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即“广东罐”,与“南海I号”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的同类陶罐高度一致〔图一〕,却与已有的相关考古报告的认识出现分歧。
回溯近年出版的“南海I号”相关考古报告,均认为沉船所载此类酱釉器来自福建晋江磁灶窑。栗建安虽然提到此类大罐“产地分布大致从我国东南的江苏宜兴至华南的广东佛山一带,生产窑址应有多处”,但基本还是把“南海I号”出水的同类大罐归为晋江磁灶窑的产品。包括2019年广东省博物馆等主办的“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也是把此类大罐都归为磁灶窑产品。虽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早已发现该沉船出水部分瓷器与奇石窑酱釉大罐非常相似,但已报道的奇石窑纪年材料最晚时间是北宋“政和”纪年款残片,类似的陶片还有在香港钻石山大碪村发现的“绍兴九年”款陶片,该窑烧造被认为止于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国内一些陶瓷研究和沉船考古学者也由此认为,海外沉船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古港出土的类似大罐,在南宋早期前多来自奇石窑,此后则来自福建磁灶窑。如南宋初期的印尼鳄鱼岛沉船上的类似大罐,即被认为是奇石窑产品,而时代稍晚的爪哇沉船以及“南海I号”等沉船上的同类大罐,则被认为是磁灶窑产品。
〔图一〕“南海I号”、 奇石窑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酱釉罐及其印纹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资料整理者在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的交流中,提出了“南海I号”部分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香港学者黄慧怡早前也提出过相同的观点;而南越国宫署遗址这批资料的整理,将这个问题再次提了出来,并引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度关注。
“南海I号”船载陶瓷器的产地确认,关系到这艘南宋时期沉船船货的来源以及与同时期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关系,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基于上述认识,2021年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越王博物院、佛山市南海博物馆相关人员组队开展了奇石窑与文头岭窑址的现场踏查〔图二〕,并采集标本,在进行考古类型学比对的同时还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相关标本开展便携式XRF产地分析。两方面结果都证实了此前南越国宫署遗址整理时得出的认识:“南海I号”沉船、南越国宫署遗址所见此类酱釉器均来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这一结论对“南海I号”沉船航线、离岸港口、广州在南宋中晚期的贸易地位以及广东南宋时期外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