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原始的现代风——舞蹈纹彩陶盆
2014/6/11 13:36:29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我一眼就看到了那只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陶盆环形内壁上绘有三组舞蹈场面,每组五人,组与组之间有弧线相隔,这些弧线似婆娑的树林,又似微风吹拂的芦苇。画中人物手拉手,迈着有节奏的步伐,所谓“相与连臂,踏地为节”,辫子与尾巴甩向一个方向。深深的褐彩在红红的陶胎上,画面热烈而不狂野;廖廖几笔,省略了所有不需要的部分,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来构成,概括、清晰而富有装饰性。最终,原始先民的率真和稚拙被表达得无懈可击。
拨开浮在现代生活表面的那分亢奋进取心,其实,沉在底下的东西与先民也没什么两样。所以,看到史前遗物,我们往往可以忽略几千年的岁月,从中寻找生活和艺术的灵感。1909年,法国野兽派《舞蹈》的油画,画家在纯蓝、纯绿的底色上,平涂了5个手拉手的舞蹈人体。没有什么具体的情节,更没有令人烦恼或沮丧的内容,只是轻松、欢快的场面。大胆的色彩、简炼的造型以及强烈的装饰性趣味,使画面有一种明确的现代感。但是,没有透视、剔除了修饰以及直率地表达对生命和生活的挚热的感情,和原始先民没有半点不一样。舞蹈纹彩陶盆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青海出土,马蒂斯没有看到过,可能是由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应,使马蒂斯的《舞蹈》与彩陶盆上的舞蹈纹样在本质上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服装设计师把图案轻而易举地演绎到毛衣上,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充满了生命力与激情,散发着神秘主义色彩和象征气息,辐射出内在力感的装饰美……最现代的艺术与原始艺术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古老的彩陶与现代的野兽派绘画,简洁朴素的画面如同清新的甘露,足以抚慰我们的心灵。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那数千年来融化在我们不同语言、文化、历史、信仰和价值观中相同的精神气质。彩陶艺术的流变和绵延,体现出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开始和审美意识的产生、凝结和发展。她所承载着的冥想与哲思、呈现着的心境与追求,千百年一直让人追寻不已。
大约在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人们在长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从而掌握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作和图案装饰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彩陶。所谓彩陶,就是先用赭、红、黑和的等色在陶坯上彩绘花纹后再烧制而成的绘饰的陶器。由于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总起来说,彩陶纹样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总的趋向呈现出由写实向写意、由具象向抽象演变发展的脉络。但是各地各个时期又具有各自独特的面貌。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绘颜色有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红色和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白色。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红色宽带纹用宽笔绘成,而几何图案和符号则用细笔绘成。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人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