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和创新
2013/11/14 21:09:30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见《清稗类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惠山泥人由此远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广大农村乡镇,相当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汉口等大城市。
  惠山泥人技艺的发展
  惠山泥人在制作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印泥人。艺人们创作出一件样品,俗称“捏仔子”。然后制成模型,进行批量生产。模印泥人造型古朴丰满,表现手法简捷洗练。《大阿福》、《一团和气》、《三胖子》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模印泥人数百年来始终是惠山本地的主流产品。另一类是手捏泥人。它除了面部由模印制外,身段、手脚、衣冠都由手工制作,因为多以戏曲为表现题材,所以又称“手捏戏文”。它造型生动、活泼,衣纹流畅而富于装饰性。代表作有昆曲《挑廉裁衣》、《教歌》,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手捏泥人是咸丰皇帝年间发展起来的,多数专家认为它从苏州传入,100多年来经过历代艺人们的辛勤努力、创新和发展,最后取代苏州虎丘泥人而在国内独树一帜,成为惠山泥人中的一朵奇葩。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日军侵华,惠山遭日寇狂轰滥炸,泥人作坊接二连三倒闭,80%的从业人员和艺人纷纷失业和流亡,市场几乎全部丧失。一部分身怀绝技的艺人在饥寒交迫下含恨而死。到解放前夕,惠山泥人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惠山泥人采取了多方扶持措施。首先是组织艺人归队,搜集流散的历代惠山泥人作品和模具。其次,从华东地区的美术院校、文联抽调了一批美术工作者对惠山泥人进行调查和辅导。1954年成立了惠山彩塑创作研究所。柳家奎、王木东两位国家级大师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惠山的。第三,在上世纪50年代中、晚期,培养了一大批接班人。现在活跃在惠山艺坛的另三位国家级大师、四位省级大师都是在这个时期从师学艺的。
  1958年10月,我考进惠山泥人厂创作组随著名艺人周作瑞学艺,时年17岁。我自幼在叔父柳家奎的影响下喜爱美术。1948年叔父考入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后,在寒暑假教我学做泥塑。进厂后,惠山泥人朴拙厚重的底蕴、丰富多变的风格、洋洋大观的历代彩塑原作,使我为之陶醉。当时我日以继夜地学习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程度。一年后,我的一套习作《小演员》入选国庆10周年工艺美术展览会,并在2万多件展品中脱颖而出,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小演员》在同年的《美术》(第11期)、《装饰》(第6期)两家杂志上发表。
  惠山泥人的造型艺术
  惠山泥人和我国其他民间彩塑一样,受原料(泥巴易碎)、工艺的制约,又要适应批量生产。因此,为了克服这些制约,泥人的造型和色彩必须进行夸张、变形和再创造。惠山泥人中迷人的代表作《大阿福》,就不是现实生活中儿童的缩影。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变色是惠山泥人的主要艺术特点。
  《关公》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作品受吴作人、关良、程十发、方成等诸多名家和泥人同行的好评。1978年,叶剑英元帅看到这件作品后连声称赞“做得像”。为什么身子只有3个头长的《关公》会让人感到做得像呢?关羽被尊为“忠义千秋”的神将,关公戏在戏曲舞台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何用彩塑形式来表现舞台上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