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景德镇与赣文化特征
2013/10/19 22:27:46
左:清同治粉彩刀马图狮耳大瓶1对 右:清道光松石绿地粉彩福寿双喜纹盖罐
景德镇制瓷业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成就。粉彩瓷大约产生在17世纪中叶的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把那个时代称作陶瓷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当时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等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粉彩瓷集前代之所长,以其淡雅飘逸的色彩、新颖奇特的风格以及精妙绝伦的工艺成为独树一帜的釉上彩绘新品种。
粉彩瓷画是在五彩、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彩料、熔剂、制作方法上和五彩大致相同。当时景德镇制瓷工人借鉴珐琅彩的制法,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进了“砷”元素,发明了著名的“玻璃白”(其成份为:P6O3、Sio2、As2o3),以此打底,使之产生浓淡、明暗相宜的绘画效果,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故《陶雅》中称粉彩“鲜艳夺目,工致常殊”。由于粉彩是以玻璃白掺入彩料之中,因而产生不透明的“粉”感,故称“粉彩”。入炉烘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并与釉面结合紧密,呈色晶莹。
清代景德镇民间粉彩瓷带有鲜明的赣地域文化特点,在内容题材方面都是与赣地其他民间美术形式相近的。景德镇制瓷艺人用极朴素的方式将审美与瓷器的装饰功能直接联系在一起,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特质以及中国式的功利倾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物是景德镇粉彩瓷画中最常见的主题,带有明显的大众特点,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景德镇粉彩瓷的艺术风格及象征思维
粉彩出于五彩而胜于五彩,主要原因在于粉彩种类繁多,彩料“深于胭脂,浅如蔷薇”。早在雍正年间绘制的许多粉彩瓷大都用上了十几种彩料,有的甚至多达20多种。我们在景德镇民间粉彩瓷上随处可以看到江西民间年画、木刻版画、剪纸甚至玩具中的内容和主题。其人物、动物的造型风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字、吉祥图案方面尤其趋于同一,很难把它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割裂开来。正是这种彼此的渗透和交融才形成了我国民间艺术深厚的根基和肥沃的生存土壤。
景德镇粉彩瓷在清代中期出现较为明显的图案化,有些在表现喜怒哀乐、富贵繁荣的题材时直接使用福、禄、寿、喜、万寿无疆等吉祥文字作装饰。粉彩瓷纹饰中,无论是动物、花鸟、山水,在造型中都是较具体、写实的,表意明确而直观,这与景德镇民间艺人的真诚与纯朴是分不开的,构图方面采用散点构图居多,也有采用平视构图(或叫“平摊构图”),题材大体分如下几个方面:
1.人物,分为戏曲人物图、婴戏图、仕女图、刀马图、神话风俗图几种。如表现生殖文化的婴戏百子图、麒麟送子图,反映宫廷贵族及文人士大夫生活的仕女图、高士图、竹林七贤图,反映百姓生活的耕织图、望子成龙图,还有表现神话故事的天仙配、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及反映尚武精神的刀马图,到了民国甚至还出现了太太、小姐休闲图等等。 2.花鸟,在粉彩瓷中也是相当普遍的,其中以凤凰牡丹最多,还有雉鸡牡丹、孔雀牡丹、双凤图等,其他花鸟题材的还有喜鹊登梅、四时花木、岁寒三友等,在民间还以谐音寓意喜庆吉利,如葫芦——“福禄”、蝙蝠——“福”、鲤鱼——连年有“余”(鱼)等等。
3.动物,民间粉彩瓷中的动物纹饰除常见的瑞兽图、百鹿图、奔马图外,龙纹和狮纹是最常见的,龙是权利、威严的象征,狮纹是威武、勇猛、尊严的化身。
4.反映佛教、道教、儒教思想的纹饰。如八仙图(明八仙、暗八仙)、八卦图、云鹤图、太极图等。
5.文字吉祥纹饰,常见的有喜字纹、丰登图、三多图(多子、多福、多寿)、如意、蝙蝠、博古、渔樵耕读等,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