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瓷溯源
2016/1/26 12:27:07

 
 
    “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陆羽《茶经》
    邢窑始烧于北朝,历经隋代、初唐,发展到中唐、盛唐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我国白瓷生产中心,五代转入低谷,宋、金再次中兴,延续至金、元、明,烧造时间长达1000余年。“类银”“类雪”的白瓷是邢窑的最高成就。
    由青至白
    有人说,瓷器就是一把土。一部陶瓷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火“攻”土的历史。
    地球上泥土和岩石中,含铁广泛。一部陶瓷发展史,也是人类以火“攻”铁的历史。
    邢窑出产的瓷器,并非只有白瓷。据考证,由于北朝初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南迁居民的回归,给邢台地区带来了先进的青瓷烧造技术。加上本地有着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瓷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
    在掌握青瓷烧造技术的基础上,把胎釉料中铁的成分提炼出来或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再提高掌控火温的能力,白瓷就诞生了。
    燃烧、燃烧、再燃烧,升温、升温、再升温,一气呵成,就是白瓷的烧成方法。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0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透影迷踪
    隋代是邢窑制瓷技术的高峰,此时出现了透影白瓷,其烧造只持续了数十年。它的突然出现与突然消失,成为邢窑的一个未解之谜。
    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中有“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的记载,意为内丘出产的瓷器有透亮的特点。外国文献中也有对透影白瓷记载,阿拉伯人苏林曼在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笔记》中说:“中国人持有白色粘土制作的碗,像玻璃一样,可以看到里面盛的液体。”
    透影白瓷薄如蛋壳,最薄处不到1毫米,其技艺之高,以致首次出土时文物工作者竟不敢相认。根据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学分析,其胎与釉中均引入了一定量的钾长石,其釉中也可能掺入了石英矿物。
    可透影白瓷犹如昙花一现,隋代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过。如此高超的制瓷技术在中国再次出现,已是800余年后的明成化年间,而欧洲到18世纪初才有使用石英和长石烧制瓷器的技术。
    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推测,透影白瓷可能是隋炀帝的专用瓷,由皇家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大师试验而出。由于技术难度高、对原料要求苛刻及战乱等原因,透影白瓷的烧造技术没能流传下来。
    天下通用
    隋唐时,邢窑的烧造技术已经超越越窑,社会上对白瓷的需求量陡增,宫廷专门设机构在此采购邢窑瓷器。当时,白瓷分为制作考究、选料精细的细白瓷和面向百姓、成本低廉的粗白瓷,白瓷达到了“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程度。
    邢窑烧造的瓷器种类丰富,品种繁多。从用途上分,既包括餐具、酒具、盥洗具、文具、储藏具、工具等生活用品,又包括佛教用具和冥器;从胎釉分,包括精细白瓷、粗白瓷、黄釉瓷、酱釉瓷以及唐三彩。邢窑白瓷,庄重大方,雍容华贵,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堪称瓷中精品,唐宋时就被当作贡品大量运往京师并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有邢窑白瓷出土。值得一提的是,邢窑盛产唐三彩,是我国历史上烧造唐三彩的三个著名窑口之一。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极高的焙烧温度。
    白瓷于北朝创烧,技术高峰在隋,鼎盛在唐,之后渐渐粗糙,走向民用。明清之际,白瓷已经基本断烧。
    张志忠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发现推测,白瓷逐渐落寞的原因主要有二:细白瓷的原料不易开采,邢台地区高岭土呈鸡窝状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