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釉的产地和配方不完全相同,张公巷的瓷比清凉寺的瓷更好。
      认为张公巷窑不一定是北宋官窑的两位专家:根据考古发掘的文化层来判断,张公巷窑址所在文化层为金、元时期,且已有发掘物不足,也不能对张公巷窑址就是北宋官窑遗址做出定论,主张张公巷窑址应是金、元时期的窑址。且由于张公巷窑出土器物表现出与汝窑在工艺上的密切关系,不排除张公巷窑址是汝窑的另一处窑址的可能。
      在论证会总结时,时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汪庆正说:就张公巷窑考古新发现发言的有17位专家,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发掘对青瓷发展是一个重大突破,就其时代而言,该窑址属于北宋末年。多数专家认为,张公巷窑是在宝丰清凉寺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有比较明显的鱼鳞纹。
      2004·郑州 张公巷窑址论证会
      张公巷窑址的保护与现状
      张公巷窑址第二次挖掘前,根据朱文立对窑址进行的物探,探明窑址区域中心位置涉及九处居民宅,除去一户在于翻修房屋时被发现,一处是第一次发掘已挖掘,一处是第二次发掘,还有六处院落完好地保留下来。2001年汝州古陶瓷年会后,其六户中有两户获准挖掘地基盖房,处于物探推测的窑址的中心区,不排除存在盗挖,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向社会的可能,张公巷窑遗址受到严重破坏。
      张公巷窑址受损示意图
      2006年,由于张公巷窑址在国内外影响巨大,所以张公巷窑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生产年代被定为金代至元代。
      2017年6月21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启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掘工作,国家文物局为此批准了一千六百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汝州市政府为配合这次发掘,动迁了当地民房,张公巷窑址发现的十七年后,终于看到了解开历史谜团的希望。
      时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的王莉英老师在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上说:“虽然张公巷窑的重要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其性质还缺乏统一认定,希望通过这次深度发掘,能够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解决北宋官窑的相关问题。”
      2018·上海 张公巷讨论会
      2018年6月2日,张公巷北宋官窑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云间美术馆召开。会议就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窑的特性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汝瓷非遗传承人,张公巷窑址发现人朱文立先生,前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女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女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随祖先生,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副理事、复旦大学教授承焕生先生,前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陆文遂先生,青年陶瓷工作者朱宇华等学科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朱文立、王莉英、陈华莎、罗随祖、朱宇华等学科专家分别站在各自的专业视角,先后发言,回顾了2000年以来,张公巷窑的发现、论证历程,介绍了近年来收集和整理的材料,多角度分析和论证了张公巷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朱文立观点
      一、张公巷出土的匣钵品种多样,普遍制作精良、规整,每件匣钵的底部和边沿处都涂有碱土,旨在防止匣钵粘连,以增加匣钵的使用次数。匣钵使用的次数越多,产品的成色应越好,成本亦越低,并能防止产品落渣。其桶式匣钵底部往往有圆孔,这些圆孔起着缩小窑内和匣钵内的温差,提高产品成品率的作用。另有一些桶式匣钵,其底部圆孔特别大,这在过去的窑场和现在的窑场中都没有见过。是烧制大件产品而作的匣钵圈,还是另有特殊用途?有待今后的发掘和研究来断定。汝州四周有很多的临汝窑,其匣钵一般多很粗糙,品种单一,基本上都是装碗用的漏斗式匣钵。与张公巷出土的匣钵相比,明显不在同一个层次。这一事实说明,张公巷窑应是一处官办窑场,很可能就是北宋官窑。
      二、张公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