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贵于金 紫砂壶的价格秘密
2011/4/18 20:36:08
●大师的旧居:小楼内阴暗狭小,楼上楼下加一起,不足50平方米。
●大师的新居:一些气派的庄园,小则十几亩,大则近百亩,他们的主人,几乎都是紫砂大腕。
●大师的财富:这些在世的紫砂大腕,究竟拥有多少财富?外界猜测多多,最新的版本都是以亿来计算的。
●巨大的价差:百万与百元,壶价相差万倍。
●火热的市场:国内外收藏界举办了5场紫砂器专场拍卖会,就连瓷器和玉器,也从未得到这样的尊崇。
●稀缺的资源:对原矿资源枯竭的忧虑,也在推动着成壶涨价的预期。
从阴暗深巷到恢弘庄园
宜兴丁蜀镇上,有个小山葱茏灵秀,名蜀山,是当年苏东坡先生谪居之所。蜀山脚下,有一条小河,相传是陶朱公范蠡制陶常用的水路,名蠡河。
蜀山与蠡河之间,有一条小巷。被陶业先师和大文豪夹着的小巷,也许它的使命就是把文人精神揉进紫砂陶里,于是这里就成了紫砂大师的摇篮。崎岖向前的巷子很古老,两旁都是残破木质小楼,灰墙青瓦,基本是清代翻建的。推开斑驳的木门板,一股霉味扑鼻而来,小楼内阴暗狭小,楼上楼下加一起,不足50平方米。
深巷里有春雨但没杏花卖,显然,它已经远离主流社会。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我驻足在每个大师的旧居前,这些被紫砂发烧友常念叨起来的名字,在这里拥挤着: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徐秀棠、顾绍培……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宜兴市里,坐落着一些气派的庄园,小则十几亩,大则近百亩,他们的主人,几乎都是紫砂大腕。
因为文字搭桥,我有幸得到多位大师们的约见,得以一睹他们的恢弘庄园:徐秀棠大师的“长乐弘壶庄”,水围花绕,宛如世外桃源;鲍志强大师的“乐人陶园”,宽敞的院落里是几栋高大的仿古楼宇,更像是宫殿;中西合璧的吕尧臣大师府邸,则是别墅风格,窗口里就可俯瞰太湖波光……
“当初,我们可没想到紫砂的形势这么好。”顾绍培大师对我说。
的确,这些从小巷里走出的穷苦艺人,如今真成了富甲一方的陶朱公。
塔尖上的大师和世家
这些在世的紫砂大腕,究竟拥有多少财富?外界猜测多多,最新的版本都是以亿来计算的。“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从来也不问。”宜兴陶业协会的蒋先生告诉我,对这些紫砂人,当地有个一贯的政策:多批地,少收费。紫砂是宜兴的招牌、名片,只要是紫砂的事,要钱批钱要地给地,一切优先,而各项税费,尽量减免,从大师到小作坊,连税都是象征性收点。宜兴是全国十强县(市),去年GDP800多亿,而紫砂销售才20多个亿。“政府不拿紫砂挣钱,但拿紫砂说事儿。你说,紫砂大师能不尊贵吗?”蒋老师说。
从明代中期开始,但凡国家安定,名壶与等重的金价相当,如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等人的壶,多为达官显贵文坛骄子镇斋之宝。而近年来的紫砂热,更让名壶远超金价,一把在世大师的壶,价格在数十万以上,并且一壶难求,而过世的大师,包括著名的“紫砂七老”,单壶甚至突破千万。大师的价值也让家庭和徒子徒孙被镀上金光,这些紫砂世家望族子女或徒辈的作品,很受市场追捧,一把壶卖到几万元很平常,价格远非草根壶师可比。大师和世家,占据了紫砂市场的顶端。“在不在大师的谱系里,是该壶师定价的根据,正常吗?”这样的话题,我问了几位大师。
顾绍培大师说:“大师的家属,并不是都在做壶,主要还是看勤奋程度和天分。至于为什么大师子女的壶贵些,还是市场不成熟,过分炒作增值潜力。”
鲍志强大师认为:“大师身边的人,可能养分更充足些,但还要靠后天的努力。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跟谁做的没太大关系,再过几百年,你是不是大师,跟大师有什么渊源,都没人再吃这一套了,只有作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壶与壶价格差万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