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紫砂 何时“壶”起来
2011/7/18 22:11:16

   近日,长兴县人大财经委员会一份关于加强长兴紫砂产业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再次引起了长兴紫砂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带着这份关注,记者日前来到长兴,走进一家家紫砂工作室,了解长兴紫砂的生存现状,记录下长兴紫砂业者为传承和发展紫砂业做出的努力。
  与宜兴山水相连、矿脉互通的长兴陶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之时,长兴先民就开始制陶。长兴陶土紫砂矿产资源丰富,与宜兴素有“南陶”、“北窑”之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专业化的紫砂厂成立,乡镇个体作坊迅速崛起,从业人员近千人,产品出口占浙江陶瓷的第二位。
  然而,企业体制改革后,长兴紫砂厂的原技术骨干纷纷创办个体紫砂工作室,虽然维系了长兴紫砂的存在,但时至今日,仅有13家尚在运营,从业人员只剩50余人。虽然长兴紫砂近年来在全国和各专业评比中屡有获奖,但普遍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行业管理无从下手,紫砂人才后继乏人,矿产资源流失严重。对此,长兴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长兴发展紫砂产业的优势独特,有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茶的紫笋茶,有茶圣陆羽撰写茶经之地顾渚山下的金沙泉,作为发展长兴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长兴紫砂应该有它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壶”在保护
  与邻居宜兴相比,长兴紫砂在人才、工艺和影响上,确实逊色不少,这种事实和现象今后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但长兴紫砂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许多长兴紫砂业界人士认为,只要措施得力,保护得法,在同一紫砂文化圈内,长兴紫砂是有可能大放异彩的。
  这种优势首先是资源,长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主要分布在小浦、槐坎等多个乡镇,吸引了不少宜兴紫砂业者越界至长兴购买,现在长兴一吨好的紫砂泥在宜兴最高可卖到8万元。如此好的收益当然使得不少长兴人趋之若鹜,然而资源再好、再多毕竟是不可再生的,它总有枯竭的时候。对此,一些长兴紫砂业者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规划和保护,当然这种保护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其次是人才,长兴紫砂业者现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6名,其中年已古稀的蒋淦勤先生还是国家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的获得者,作为浙江紫砂工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表,蒋淦勤先生的声名已为国内紫砂业者、收藏者和爱好者所熟稔。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宜兴一代紫砂大师蒋蓉最小的弟弟蒋淦勤和他的两个哥哥蒋淦方、蒋淦春先后移居长兴,创办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几十年殚心竭力,培养了长兴大批紫砂人才,带动了长兴紫砂业的勃兴。可以这么说,紫砂世家蒋氏的传承人已在长兴生根、开花、结果。在长兴一座僻静的院落里,记者见到了蒋淦勤的侄子蒋兴宜。作为蒋氏紫砂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蒋兴宜已用自己的名字将长兴和宜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已届天命之年的蒋兴宜自小在姑妈蒋蓉、父亲蒋淦方和两个叔父蒋淦春和蒋淦勤的指点、传授和熏陶下,而今已卓然有成。蒋兴宜于2006年获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有的作品除了在全国和各专业性的评比中获奖外,还在紫砂壶拍卖专场中被藏家拍走。当记者问起是继续留在长兴呢,还是会往宜兴发展?蒋兴宜憨厚地笑了笑,“这个想法还是有的,毕竟就目前的现实来说,去宜兴发展可能机会更多。”不过,在长兴生活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同道好友,不是说走就好走了。陪记者一同前往的一位长兴紫砂业者认为,只要长兴紫砂业者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政府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蒋氏紫砂是可以和长兴其他几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董建民、吴伟华、傅一平、钱樟法一起,成为长兴紫砂的“金字招牌”的。
  “壶”在传承
  保护的目的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